日前,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发布了《关于持续做好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提出了五项工作要求:一、进一步优化抗菌药物管理模式;二、着力提高抗菌药物合理应用能力;三、狠抓抗菌药物应用的重点环节管理;四、提升抗菌药物管理水平;五、开展科学知识普及和宣传教育。
现阶段,我国遏制细菌耐药的社会治理体系逐步形成,抗菌药物使用合理化水平不断提高,细菌耐药形势总体平稳向好,但也存在公众对抗菌药物的认识有待加强、地域间管理状况差距较大、基层医务人员用药水平不高等问题。但笔者相信,在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等政府部门的努力下,一定能够营造出良好的社会氛围,提高公众认识水平,促进抗菌药物合理使用
抗菌药物滥用屡禁不止
抗菌药物,一般是指具有杀菌或抑菌活性的药物,是由细菌、放线菌、真菌等微生物经培养而得到的某些产物,或用化学半合成法制造的相同或类似的物质,也可化学全合成,如各种抗生素、磺胺类、咪唑类等化学合成药物。
在我国,由于历史的原因,一段时间内,抗菌药物滥用现象非常严重,如不合理的联合用药、随意选择广谱和昂贵抗菌药物等。这给疾病治疗带来一系列严重问题,其造成的危害小则无法最大程度发挥药效,延长治愈时间,大则危及生命。为了遏制基层医疗机构尤其是村卫生室、诊所不合理输液和使用抗菌药物的行为,各地纷纷出台政策和整治方案进行规范。例如重庆推行8个月基层医疗机构静脉输注专项监督检查行动,广西推行村卫生室输液必须有注册医师、药师等。
对于我国抗菌药物滥用屡禁不止的情况,陕西省山阳县卫健局副局长徐毓才认为,原因很多,主要有四点:一是习惯成自然,多年来不合理运用抗菌药物已经习以为常,临床治病时,不用一点儿总感觉不放心,担心效果不佳,影响患者认同感;二是基层医务人员缺乏得力的医技检查支持,难以科学研判抗菌药物应用指征;三是法律上的“举证责任倒置”,使得基层医疗机构医务人员滥用抗菌药物以求疗效保险有了借口;四是患者为了治病快速,在错误观念诱导下,也对抗菌药物滥用起到了推波助澜作用。不过,徐毓才也表示,近年来,抗菌药物滥用治理有了一些效果,总体上是大医院好于基层,医疗机构好于非医疗行业。
国家卫健委再出手
日前,为规范抗菌药物临床应用行为,深入贯彻落实《“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和《遏制细菌耐药国家行动计划(2016-2020年)》,持续加强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保证医疗质量,遏制细菌耐药,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发布了《关于持续做好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提出了五项工作要求:一、进一步优化抗菌药物管理模式;二、着力提高抗菌药物合理应用能力;三、狠抓抗菌药物应用的重点环节管理;四、提升抗菌药物管理水平;五、开展科学知识普及和宣传教育。
《通知》指出,要树立科学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理念,明确改善感染性疾病转归和提高医疗质量的管理目标。医疗机构主要负责人要切实履行抗菌药物管理第一责任人的职责。
在英果管理咨询总经理张善果看来,这样的举措应该会有一定效果,至少事后有了可追溯机制,惩罚的板子终于打到具体的人身上,解决了事后扯皮的问题。他认为,一个理念从输出到形成自觉的行为必然需要一个过程,这个过程中监督和监察机制就成为必需,如果某个诊所经营者也是医生,倒还好办,反而如果诊所的经营者与医生分离,就会出现经营者无法时时监控的情况,而医生的收入与其个人营业额相关,这个机制就没有严格的监督,那么绕开责任人,“限抗”又成为墙上挂的、纸上写的东西。
《通知》提到,合理调整抗菌药物供应目录,目录调整周期原则上为2年。应当根据临床实际,及时启动供应目录调整,将耐药率高、不良反应多、循证医学证据不足、违规使用突出的药品,清退出供应目录,避免长时间不调整供应目录。
对此做法,张善果和徐毓才一致认为,国家政策和行为导向无疑是好的。
但张善果深入分析认为,退出,只是退出目录,退出国家报销的医疗机构,而不是药品退市。现在,医保报销的比例还是有限的,假设患者愿意自费用药怎么办?如果药企为了延长产品生命周期,受高额利润驱使,是不是依然会有医疗机构和基层医疗机构铤而走险?他认为,不应该仅仅退出目录,而是退市!应定期不定期地刷新退市的名单!哪怕退而求其次,也要明示:医疗机构禁用的名单!
徐毓才则认为,耐药率高、不良反应多,很多时候并不全是药物本身的问题,更多的是临床应用不合理造成的,很多情况下是违规使用突出的药品,至于循证医学证据不足的,本来就不应该进入临床使用。这种被清出医院市场,实际上也是自作自受,自取灭亡,罪有应得。
此外,《通知》还明确,将根据临床监测情况,继续对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及替加环素实行专档管理,并做好其内涵管理。专档管理要覆盖处方开具、处方审核、临床使用和处方点评等各环节。
对于这两种抗菌药物滥用情况,张善果介绍道,作为1979年就上市的一类抗菌药物,因其广谱、抗菌、稳定性等优势,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大有成为一线用药的趋势;而替加环素是一种新型的广谱活性的静脉注射用抗生素,作为甘氨酰四环素类中的首个药品,尽管有着不凡的功效,但同时也有着诸多禁忌。他表示,事实上,无论是在做临床推广,还是患教的时候,功能解读大于禁忌的传播,对于这两种药物如此过快增长的根源,客观讲主要有三方面:一、适应症人数的不断增长;二、其他治疗的路径和效果明显滞后;三、患者简单粗暴的治疗需求。
“拧紧螺丝” 使抗菌药物市场更规范
众所周知,抗菌药物滥用现已成为全球公共健康领域的重大挑战。近年来,我国对抗菌药物的管理也在持续加强。例如,2011年,原卫生部在全国开展了为期3年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2012年,被称为“史上最严限抗令”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出台;再加上此次《通知》的发布。
张善果和徐毓才两位专家都认为,《通知》的发布一定会对抗生素滥用行为产生巨大的震慑作用。从政策上看,这种持续加力不断“拧紧螺丝”的举措,显然会促使抗菌药物市场的管理更加规范。而接下来要做的事情,就是建立常态化机制来监督制度执行落地的长效性。否则,只要政策和监管稍微放松,必然会死灰复燃,原因只有一个:抗菌药,有庞大的市场需求!既能快速治病,又不会马上要命!这就是简单粗暴治疗疾病的中国化需求!
在国家管控日渐趋严的背景下,有业内人士指出,我国大输液行业正在衰落,甚至有老牌药企不得不进行大“甩卖”。另外,如果医院门诊限制输液,而患者也确实需要服用抗生素,这就将导致抗生素剂型的改变,口服抗生素会迎来较好的发展机遇。对此观点,张善果和徐毓才两位专家有着不同的看法。
张善果认为,限制门诊输液客观上会刺激口服抗生素的增长,而且这一千载难逢的机会也会被药企所利用,但是,毕竟口服和注射是两种治疗路径,注射用抗生素之所以屡禁不止的客观原因是“见效快”,而口服抗生素则不然。君不见,因为2012年的“限抗”,导致各种输液剂和注射用药变着花样地使用,比如雾化、灌肠等。但时过境迁,如今还有哪家企业是通过另外的用药路径使产品快速增长的?在当前的“限抗”背景下,大输液企业只有在高质量的前提下,围绕医疗机构和目录药的需求,通过规模求生存。
徐毓才也表示,当人们认识到输液有过度,开始拒绝的时候,实际上也是人们对抗菌药物滥用的危害认识水平提高的时候,也自然会减少药物滥用,其中也包括口服药物。他还戏谑道:“对于大输液企业而言,转做矿泉水实际上也不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