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王 热搜: 浙江  盐酸  白藜芦醇  氨基  技术  吡格列酮  吡啶  中间体  制药设备  骨科  原料药  前景广阔  武汉  中成药“避风港”或步其后尘  试剂  机构悄悄潜伏“创新药”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市场纵览 » 正文

国家药价收紧政策再起 医药企业利润增速或放缓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2-04-09  浏览次数:154
    国家发展改革委30日启动了2012年第一次药品降价,业内预计年内还会出台一系列价格收紧措施,行业利润将延续2011年“增量难增速”的态势。相应地,医药板块因缺乏上涨动力继续处于调整期,一些具有创新、特色的上市公司将成为投资“避风港”。

    ——发展改革委发布第29次降价

    发展改革委30日发出通知,决定从5月1日起调整部分消化系统类药品最高零售限价。此次药品价格调整共涉及53个品种,300多个剂型规格,平均降幅17%,其中高价药品平均降幅22%,预计每年可减轻群众负担30多亿元。

    悉数发展改革委自1998年以来对药品价格的调整,这是第29次。调整后的价格分别按照《单独定价药品最高零售限价》和《统一定价药品最高零售限价》的规定执行。

    记者在60个价格调整过的单独定价药品机型规格中发现,中美史克、阿斯利康、葛兰素史克、雅培、诺华等涉外企业的药品都榜上有名。不仅如此,发展改革委对部分外资药品自2013年5月1日起的最高零售限价也做了进一步下调。例如葛兰素史克的昂丹司琼注射剂8mg:4ml的价格现调整为166元,明年降为136元。

    发展改革委向外企“开刀”并非首次,早在2010年发展改革委对抗生素、心脑血管等十七大类药品进行价格调整时就有涉及,进一步传递了外资企业“超国民待遇”逐渐降温的信号。

    第一创业分析师吕丽华指出,高价的外资药、合资药在三级医院的高销售比例,约占70%。如果外资药企的利润受到挤压,国内药企的降价压力将相对缓解,利好生产高端专科药的国内企业。

    另外,对于统一定价的药品而言,由于市场竞争激烈,大多数产品的实际中标价均低于最高零售价格,本次降价只是将价格指向更符合实际的市场价,普药企业所受影响并不大。

    ——药价政策还将进一步收紧

    “看病贵”不仅因为终端零售药价高,还与上游生产和中间流通环节有关。

    为此,继2011年《药品出厂价格调查办法(试行)》出台后,发展改革委30日又发布了“关于加强药品出厂价格调查和监测工作的通知”,对不按规定报送出厂价格信息,或出厂价格与中标价格差距过大的,价格主管部门不公布其在医疗机构的零售价格,并建议取消其中标资格。

    业内预计,2012年关于牵动药企利益神经的限价政策还将继续出台,“挤掉”行业多于“水分”。

    一是参照发展改革委去年两次调整药品最高零售价来看,今年或许还会有一次下调计划。
 
    二是已在行业内部流传的《药品流通环节价格管理暂行办法(征求意见稿)》显示,将按照“高价低差率,低价高差率”,对批发企业差价率(额)、非盈利性医疗机构销售环节差价率(额)实行上限控制。

    按照《办法》执行,医疗机构热衷“高价药”的风气将被打压,医药行业也将迎来加速洗牌,国药控股高级研究员干荣富说,部分依靠底价代理为生的小型流通企业将面临转型问题,而不具有品牌优势及营销网络优势的普药生产企业也将面临销售压力 
   
    事实上,靠规模取胜的龙头企业也只是相对压力较小,并非高枕无忧,上海医药2011年分销业务和制造业的毛利率就分别下滑0.32和1.8个百分点。

    ——板块缺乏上涨动力三类药企成投资“避风港”

    从已公布的上市公司年报来看,大多是盈利增速放缓。根据财汇金融分析平台统计,截至29日已公布的89家A股医药上市公司中,按照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来看,83家实现了盈利,但按照盈利增速看,只有26家实现了“快跑”,其余的则是同比增速放缓甚至为负数。

    相关统计显示,今年1-2月份医药制造业收入同比增长22%,利润总额同比增长13%。

    尽管1-2月份包括春节等因素并不具有完全代表性,但是出于对今年行业限价政策以及生产成本、劳动力等多因素的考虑,市场预计2012年制药业利润增长率将在20%左右,较2011年的23%进一步下滑。

    基本面的利空也令医药板块继续调整。据申银万国的统计显示,从今年年初至3月28日,申万医药指数下跌1.02%,低于沪深300指数5.51%的涨幅。

    东北证券分析师周思立表示,医药板块自2011年11月底开始加速下跌,会出现小幅反弹,但由于缺乏大幅上涨的理由,预计很难走出独立于大盘的行情,对于第二季度的走势依然维持谨慎。

    从目前来看,受降价政策影响较小的三类上市公司将成为市场投资的目标,一是具有创新能力、能够及时有效化解降价负面影响的企业,二是品牌和资源型中药类企业,三是具有独家品种或医疗服务类企业。(米内网)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展会信息 | 欢迎扫码下载展会杂志电子版 | 帮助中心 | 国际注册与认证 | 服务指南 | 黄金板块 | 本站服务 | 联系方式 | 版权隐私 | 使用协议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