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商务部数据显示,2016年我国药品零售市场3679亿元,同比增长9.5%;零售连锁率已达50%。而据罗兰贝格最近发布的《零售药店行业发展策略指南》预测,到2020年此规模将达到6200亿元,年增速在10-15%间。
罗兰贝格认为,药店连锁率和行业集中度将进一步提升;药店应从“以毛利为中心”向“以客户为中心”转变,在产品、服务、渠道三个维度进行经营创新,为未来承接“医院端处方药销售存量转移”做好准备。
药店存在哪些发展机遇?
综合行业观察并参考罗兰贝格的分析,笔者小结了零售药店迎来以下三种发展机遇:
1.公立医院收入结构改变
由于“全面取消药品加成”和“限制药占比”,医院获得国家一定补贴并采取上调诊金等方法来适应结构调整,医院药房从利润部门变为成本中心,药品销售对医院的经济激励作用进一步被削弱。
医院收入结构的变化,加速医院药房(主要是门诊药房)过渡到被托管甚至最终被剥离,直接推动处方药销售从医院端向药店端转移。
2.国家政策鼓励
近年,国家舞起了一系列动作,为医院处方药外流开路。2014年探索“患者凭处方到医疗机构或零售药店自主购药的新模式”;2016年“禁止医院限制处方外流”;2017年“探索医疗机构处方信息、医保结算信息与药品零售消费信息互联互通、实时共享”。国家政策层面的鼓励,为处方药销售存量从医院市场向药店市场转移带来机会。
3.医保定点资质放开
国家在2015年就取消对医保定点药店申请的行政审查,改由社保机构与药店间以协议服务方式管理。准入门槛的降低,促使定点药店数量快速增长。
但同时在医保控费的压力下,社保机构对定点药店的监管日益严格。不过就长期而言,医保定点药店将必然被纳入医保支付标准的执行范围;即药店药价下降,逐步与医院药价靠拢。这将加速处方药外流向零售药店市场。
药店要做哪些积极准备?
承接“医院端处方药销售存量转移”,罗兰贝格认为零售药店应至少做好三种准备:
笔者补充一些行业实例和数据,展开阐述如下:
DTP药房
是药店未来能有效承接处方药外流所做的核心准备。DTP药房的发展,国大药房目前有45家,广州医药也整合有几十家,上海医药也正式布局。
但比这些巨头布局得更多的是来自广州的一家云药库平台,目前已整合DTP药店300多家,其中广东占了100多家。这个平台通过布局整合DTP业务,主打慢病处方药品种,目前其产品提供能力已扩充到1.2万品规,与制药企业构建了紧密关系。未来此平台将在全国整合1000家DTP药房。
药房托管
虽然药房托管模式不能完全呼应医药分家政策,但零加成后,由于国家补贴不足以完全补偿医院药品加成收入损失,监管机构对药房托管仍会采取默许态度,故此模式将在较长一段时间内存在。
以广东为例,广东省人民医院药房由华润托管;华润在广东省医的门诊药房、心研所药房和东病区药房投放了6-8台consis智能发药机(每台约1000万),此举是承接处方药外流又一准备。
药房剥离
据笔者观察,广药去年和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合作布局院外药店。
做法是:医院将门诊药房中常用药物交给广药大众药房承接,保留急诊药房、特殊药房和静脉药物和注射用药的配置。药品分离出去后,院外药店执行政府对医院指导的药品最高限价,药店药价不超过医院药价。该店一年做到1亿多元,效益可观,最近又开了第二家院外店。广药的渠道创新,走在了全国前列。
开展网上业务
近些年网上药店市场增速高达134%,发展迅猛,但2016年规模才160亿。究其原因是网上处方药监管严格,尚未放开。但实体零售药店可以提前积极布局,开展OTC、保健品、卫生用品等网上业务,为承接处方药外流打好准备基础。
就中长期而言,国家监管对处方药在线销售逐渐放开且放开程度将逐渐加大。七乐康、康爱多等业务相对成熟的网上药店,将会吃到头啖汤。而后期之秀,如广药健民电子商务平台,也发展迅猛,目前已做到接近5亿元每年(根据国家商务部数据显示,其广州北京路健民线下旗舰店2016年业务额是3亿多)。
药店在哪些方面要加油?
罗兰贝格认为,零售药店需在以下三方面提前布局:
1.提升品类和供应链管理能力,包括增加处方品规(公立医院一般品规数量为3000,药店为2000)、把握住核心品种资源、与药企协商利益分配。
2.提高专业药事服务能力:三级医院日均是6000张方,这个存量释放到药店,按照药店目前的药事服务水平,是接不起的,挑战巨大。
3.院内院外处方对接信息系统的建立。现阶段,药店要主动参与信息系统对接,部署配套好IT系统。
对于第三点,笔者认为:目前国内没有一家公司真正做院外处方流转服务平台。
不过,有不少公司已开始涉猎电子处方试点。笔者此前主要关注了三家:成都的微问诊系统,青岛百洋的易复诊系统、杭州微医的药诊店系统。
成都的微问诊系统目前与实体医院大力合作,还给药监部门开通后台提供处方药销售监管服务,成都的做法已被陕西、甘肃、广西、海南等地药监局发文推荐和引进推广,广东部分城市药监局最近前往考察;易复诊系统在南宁也尝试了与实体医院落地合作;微医药诊店系统则还停留在以自己的互联网医院开方为主。
三个公司是否还会迭代升级为真正的院外处方药流转服务平台,有待观察。
零售药店模式创新设想
笔者将零售药店可能的商业模式创新汇聚总结,提出以下设想图:
处方药流转服务平台是一个开放的生态系统,整合了医院、药企、药店资源,共享处方药外流这个巨大市场。处方源自实体医院、基层医疗机构、互联网医院、医联体医院。
处方产生后,以电子数据形式传输到处方药流转服务平台上,平台通过药企配送以及药店诊所分发两条通路,最终让药品快速便捷到达患者/公众手上。
其中,药企配送通路主要包括传统流通药企的配送中心(如国控、广药、上药等批发巨头)、城市中央药房(如康美智慧药房)、医药电商(如七乐康、康爱多、叮当快药等)送药到家;药店诊所分发通路包括:DTP药房自取(如国大药房、广药DTP药房)、院外药店自取(如广药妇儿中心院外药房)、托管药房分发(如华润托管广东省人民医院药房)、中医馆线下自取或线上配送(如固生堂、和顺堂等)。
药店诊所包罗上述各种业态药店在内,形成了一个庞大的体系。在这个体系里,将有一批药店侧重做慢病处方药品种。这类药店客观上需要一个药店慢病管理服务平台(罗兰贝格认为,药店诊所未来将成为分级诊疗的基层承载形式之一,将在药品分发、常见病诊断及健康管理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对其客户提供长期的增值服务(还可以包含健康教育模块,或者患者教育单独做一个平台)。
而基托这个慢病管理平台,可考虑集体引入一些高质量的新特药、药企自有品牌产品、精品中药饮片、高端健康食品食材等品种。这些品种不断丰富,最终构成一个产品供应体系。综上,药店诊所也是开放共享的生态体系。
处方药流转将是漫长的过程,此过程中,药店业态和模式创新必将百花齐放,不仅仅局限于罗兰贝格提到的那些。医院端处方药销售存量向院外转移是零售药店发展的最大机遇,而承接处方药外流的平台还没有真正出现,究竟哪家公司第一个射中靶心?我们拭目以待。(甄明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