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王 热搜: 浙江  盐酸  白藜芦醇  氨基  技术  吡格列酮  吡啶  中间体  制药设备  骨科  原料药  前景广阔  武汉  中成药“避风港”或步其后尘  试剂  机构悄悄潜伏“创新药”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要闻简讯 » 正文

医药流通行业:回想2018年与展望2019年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9-01-09  浏览次数:140
  医药网1月8日讯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在医药行业,“岁月静好”这个词从来都是一种奢望。近几年,医药“江湖”一直呈现上有强势生产方、下有更强势的医疗机构方,而身家地位微弱的医药流通业长期沉陷在挥之不去的焦虑与压力中的局面,这种局面从来就没有改变过。     老祖宗曾留下两句民间告诫:“羊马年多种田,防着鸡狗那两年”。此外,好像每逢八或者九,中国经济总是变化之年。汉字博大精深,医药流通业与其所在的大医药行业一样,政策的“整治清理”与“保障扶持”之别,在执行落地后可以有很大不同意味,虽然大家一直有些奢求地冀望发生危机时是“危中有机”,受鼓舞于前不久召开的中央经济会议都强调的“要善于化危为机、转危为安,加快经济结构优化升级”的精神。我们也当然应该更理性地看到中央经济会议指出的“经济运行稳中有变、变中有忧,外部环境复杂严峻,经济面临下行压力”的大环境,进而思考在纷繁复杂的微观经济中,医药流通业的芸芸众生在重构年代,究竟是生存还是消亡?     2018:重压之下的结构调整     岁末年尾之际,我们暂且停下脚步掉转头回看过去一年医药流通业的运行轨迹。据有关统计单位按照传统的“老调调”预判,随着疾病谱变化、人口老龄化加速、人民群众生活水平提高以及保健意识增强,全社会对医药健康产品的需求将不断提升,药品市场销售规模将进一步扩大,预计2018年药品流通市场销售增速将有所回落,但销售规模在未来一段时期内保持稳步增长。     我们从表象上评判,在近两年整个经济大环境都处于高压和不景气时代,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表述中用“化危为机”“转危为安”来鼓励中国经济振作起来之时,作为在国民经济中还不占重要比重的医药行业中的再细分行业医药流通业,能有“增长回落但还能保持增长”的评价实属难能可贵,足够让医药流通人知足并心存欣慰了。     但是,问题来了,为什么放眼医药流通业,圈内人士面对身处的行业环境以及自身企业的发展,充满信心、心态轻松的少,忧心忡忡、心情焦虑的多呢?为什么我们在这几年留下的足迹大都是沉重的、步履蹒跚的呢?     我们不能故作严肃地说这就是生活这就是现实,事实上我们透过现实看本质,为什么在医药流通行业仍有景气指标之下,大家还年年难过年年过?还压力山大?我们直击痛点反思,那就是我们的“不快乐”在于这几年一直处于管控政策频出的调整压力中。     这里我们聚焦到几个关键词来回想:     一、“两票制”强推。     市场经济下,在商业流通环节实施“两票制”无论是否遵循了经济规律,也不论你愿意与否,强制性实施就摆在那里。这是近两年必然涉及流通渠道重构的一个最大变量,“两票制”国务院在2016年4月正式行文,2017年5月后全国各个省份陆续启动,2018年应该说除云南、甘肃外基本全面实施到位。也就是说2018年的全面释放才真正知道“两票制”对流通行业的影响力度有多大。自然,2018年“两票制”对流通行业的重构在质与量方面都产生了重要影响。尽管目前从表面体量上看,似乎整个医药流通企业数量变化不大,但因“两票制”的强力实施对以前过票的投机性公司抑或有经营实绩但环节过多的公司应该是毁灭性打击,即便暂没从名册上抹掉也仅仅是僵尸罢了。相信在2019年之后,还存活的企业数量会在2017年末全国共有药品批发企业1.3万余家基数上大幅减少。     回顾以前国家相关部门一位权威官员的说法:全国的药品流通企业80%药品批发量集中在前100家企业。过去挂靠、走票的违法企业要被淘汰出局,让整个市场干净,让流通过程能够简洁,让费用降低,真正让公众得到实惠。到2018年底,无论目前费用是否降低,公众是否真由此得到实惠,但“两票制”实施的目的应该说部分达到了。     二、GSP严查。     GSP严查以及全国性实施的飞检对于医药流通业的管控好似一把利剑,飞检人员手持尚方宝剑突击巡查各地,掌握企业生死大权,震慑力巨大。这在2018年因不断冒出的质量问题,特别是长春长生疫苗事件后更是高压查控,虽然这中间有矫枉过正问题,有国企民企事实上存在的执法标准偏差问题,但我们必须看到,在2018年,普遍性的GSP质量管理规范得到了明显的改善。当然,这也客观上淘汰了一些不合规不达标的中小流通企业。     三、医保控费、“药占比”严控。     虽然医保控费以及“药占比”政策的实施不是2018年的专属,但在2018年经济增速明显下滑、医保变革、医保资金吃紧的大态势下,医保资金管控和“药占比”的严控更显突出,由此产生的连锁反应是医疗机构用药比重下降,辅助性药品、中成药品成为被砍掉的首选。相应,关联的药企无论工业或商业不可幸免地遭到冲击。这还不包括因医疗机构医保资金被严控导致流通配送企业货款回笼也受到进一步延误的波及,让一些商业企业在2018年医院销售受损或者流转资金压力增大。     四、招投标受制。     本来执行多年的让众多工商医药企业逐渐适应的药品招投标事项已经成为企业药品准入市场的必修课,但是2018年下半年,集医保支付、监督、定价大权于一身的国之利器国家医保局一个当头棒喝,主导4+7带量采购招标新规突降而至,以符合中国国情的“试点”方式在11个省市展开,其结果是绝大多数药品价格再一次大跳水,而且首先受到冲击的还是原研药和经过花费大笔资金整改过了一次性评价的质量得到进一步保证的药品。显然,带量采购不仅让药品生产企业,也必然连锁式影响到流通企业在2018年的冬季感受到更加寒冷。     五、市场竞争度有增无减。     在上述四个主要方面政策频出管控流通业的同时,医药商业市场的竞争度在2018年不仅仅是常态,而是有增无减,进一步评判,四大方面政策出台,在净化规范市场的同时,也客观上大幅度压制了医药流通企业的生存空间,自然,在越来越小的市场空间比拼厮杀,激烈程度可想而知。这里面,工商之间、商商之间交织着各种明枪暗箭的博弈,但有一点可以明确,那就是更多的是为生存而非发展而战。     综上,前四大关键词均不可避免地涉及代表国家的发改委、卫健委、药监局、医保局的管控政策,而归根结底都是围绕“降价、规范”两个关键点展开。而第五点虽然表现在市场竞争层面,但这里也借用一下药品追溯体系的道理,实则是管控政策在市场的延伸发酵反应导致的竞争激烈度上升。我们不去想象这是国家的联合行动部署还是各个职能机构的各自举措,但政策管控上的自变量必然导致2018年医药流通业发生行业重构的因变量,也即表现在医药流通业在行业结构上的嬗变。     2019:重压叠加之下的重构     逝者如斯夫,不舍年代。2018年全国医药流通业虽然大浪淘沙,企业要么已成历史尘埃消亡不再,要么旧瓶装新酒城头变幻大王旗,要么锐意变革砥砺前行。但是医药流通企业几经沉浮,2018再难过也过来了。历史不再流连,在迈入2019年门槛之际,再次拷问我们可能的未来走势,我想也脱离不了前面的基本运行轨迹。     展望2019年医药流通业的基本运行脉络,应该是政策管控的延续并加强与市场层面的持续博弈双重施展格局。     “两票制”推行预判在2019年尘埃落定,在2018年因“两票制”打击还在苟延残喘的挂靠过票类公司应该几近消亡。虽然个人观点一直不认为实施“两票制”是市场经济客观运行规律的体现而是政令强推,但对于靠过票等“非实体经济”公司的洗牌净化的确起到了强制性作用。     随着国家药监局体制与职能的再次调整,相信在保障人民群众的用药安全甚至维稳的大前提下,即便GSP规范管理认证上有所改变,但对流通企业质量管理规范的严查严控应该是一个持久的形态,质量规范是企业生存的前置基本条件必须牢记于心。只是冀望药品监管部门在法规的制定和实际的检查中,在刚性的严格管控保障药品质量基础上,也要柔性地考量执行层面的可操作性而不矫枉过正。更重要的是,我们能否在2019年看到规范是否在药品消费的“最后一公里”——医疗机构得到实施,这是一个问题,这也是真真正正能够让老百姓吃到放心药的关键,否则即便生产环节、流通环节再规范都等于零。     医保控费方面,随着医保局成立后的工作深化,同时考虑到目前的经济大环境对财政的压力,相信医保控费是恒久的常态化举措,至少反映到医疗机构节点上的用药体量不会有多大增长,这也会倒逼医药流通业并上推至医药工业在用药方向、产品结构、目标市场等各个维度上必须有一个新的思路。     至于招投标,我不知道最终4+7城市集中采购的试点能否成功,不知道对于客观上由于疾病谱的变数、疫情的变数、市场需求的变数、就医人口的变数等因素无法确定真正的量,也可能无法在一个省市层面统计实际的量的现实下,带量采购是否符合客观规律。但即便个人对此有不同观点甚至忧虑,预判若真强制推行全面铺开,肯定又是一个重磅炸弹,不仅仅在制药企业炸开花,还不可避免地波及医药流通业,因此,医药流通业又一次面临生与死的重构。     在2019年的医药流通市场上,并购重组+市场策略上的竞争大戏依旧会不断上演,对于一些企业或许是终极之战。但医药工业与医药商业之间、强龙与地头蛇之间、实力雄厚的集团化企业与灵活小型的专业化企业之间,仍然会相互交融、相互博弈,这是一个永远的相互制衡的市场游戏,除非政策介入。由于2018年末出台的禁止医院药房托管规定,相当于禁止了一家独大更易产生腐败和权钱交易的垄断性经营,这意味着给了中小流通配送企业一些存在的希望。但不容忽视的问题是,目前经济形势将会让本就不堪重负的医院回款压力只会加大不会宽松,而全面施行的医院药品“零加成”政策,也加重了回款压力。这也是目前极力推行的招投标中回款保障虚设的诟病。或许,这才是压垮一些医药流通企业的最后一根稻草。     在市场销售结构上的改变,纯销比重将不断上升,但在我们这样幅员辽阔的国度里,符合市场客观规律的调拨分销模式仍然会长期存在,只是扁平化发展会更加明显。     这里再评判一下另一个巨大的销售市场——医药流通中的零售业,2018年应该是零售连锁业并购动作较猛的一年,但在具体的医药零售连锁企业的运营质量以及效益表现上相差很大,上市公众公司层面的连锁药店普遍效益指标较好,但市场上效益不佳甚至亏损的连锁药店也不在少数。究其原因,个人观点主要是内部管控质量问题。另外一点,国家支持的线上互联网药店以及因医疗机构“药占比”管控等原因引发的院外销售模式,给医药零售业带来的是实质上增长还是伪增长,在2019年还需拭目以待。     最后,我们当然更不能忽略2019年政策层面的预判。个人观点,在2018年各项管控政策继续发力的基础上,我们必须注意行业与社会还有两大政策变化的叠加,那就是《药品管理法(修正案)》与社保资金缴费新办法的靴子落地。前者在管控上将会更加严格、处罚力度将会更大,对于几经风雨历练的医药流通企业而言,随着自身质量管理的不断加强,应该不是最致命问题。但对于后者,在国家推行减税降费的大框架下,巨大的社保缴费压力导致巨大的人力成本,极有可能是医药流通企业生存还是消亡的致命点。     借用莎士比亚在《哈姆雷特》中的一句台词: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个问题!     国家在破局,不破不立;企业也需要破局,破旧立新。希望2019年医药流通业的供给侧改革给企业带来的是健康的不再焦虑的改变!希望医药流通业在价格重构、利益重构、市场重构、体系重构、价值重构的重构时代,锦鲤2019!
 
关键词: 医药流通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展会信息 | 欢迎扫码下载展会杂志电子版 | 帮助中心 | 国际注册与认证 | 服务指南 | 黄金板块 | 本站服务 | 联系方式 | 版权隐私 | 使用协议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