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王 热搜: 浙江  盐酸  白藜芦醇  氨基  技术  吡格列酮  吡啶  中间体  制药设备  骨科  原料药  前景广阔  武汉  中成药“避风港”或步其后尘  试剂  机构悄悄潜伏“创新药”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行业动态 » 正文

中国药业国际化:主动牵手呼唤信息进一步透明化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2-03-20  浏览次数:183
  同印度相比,中国企业和国际巨头的合作进展较慢,并且中国企业同跨国公司的合作大部分是针对中国市场,而印度则是针对全球市场。

  中国药业国际化推进的背后离不开桥梁。

  一个月前,海正与辉瑞的正式签约将中国医药国际合作推向了高潮。继2011年6月30日海正公告与辉瑞公司签订《合资意向书》后,今年2月20日,海正公告与辉瑞卢森堡公司签订《合资框架协议》,拟设立“海正辉瑞制药有限公司”,总投资2.95亿美元,注册资本2.5亿美元,其中海正药业占股51%、辉瑞占股49%;按照双方制定的业务计划,海正药业及辉瑞公司分别将部分自有产品注入合资公司,以确保合资公司尽快在中国大陆开始生产、销售等商业运营。

  事实上,在业界盛赞双方合作所蕴藏的开创性意义之外,也有专家就此对国际化进程中跨境合作的开展进行反思。

  看上去很美

  “7月份将启动合资公司的注册,在销售和研发方面都有所合作。”海正药业中央研究院副院长杜加秋透露。海正的公告展现了公司对这一合作项目的满意程度,“合资公司的成立,有利于发挥海正药业在产品研发、高标准生产制造和国内市场的品牌优势,以及辉瑞公司在全球品牌认知度和全球制剂产品强大推广能力的优势,进一步开拓国内外品牌仿制药市场,加速海正药业实现原料药到制剂一体化转型升级的步伐,同时获取良好的经济效益。”

  市场分析人士对此予以极高的评价,称其是一场双赢,搭建了全球性的平台,“辉瑞与海正成立合资企业,立足于中国品牌仿制药市场,以合资公司品牌销售,原料药优先从海正采购。海正具有丰富的国内制剂批文、产品梯队,但销售相对较弱,希望借辉瑞优秀销售渠道来提升公司国内销售实力。辉瑞则看中海正的硬件标准和产品储备。”并预期:“若长期来看,合作顺利,双方可能会在国际市场有进一步的合作。”

  更有分析人士指出:“这是中国医药工业发展的里程碑,这标志着海正持之以恒的投入和建设换来了世界一流企业的认同,世界正敞开怀抱迎接中国医药企业的登场。”而杜加秋则显然对未来有更多的心理准备,“要被美国的市场接受将是个非常难的过程”。

  事实上,按照欧盟的有关规定,制剂的上市许可证只颁发给欧盟境内的合法企业。境外企业要将制剂卖到欧盟市场,必须在当地设立分支机构或者通过当地的合作伙伴。据了解,美国的FDA认证亦有同样的要求。在此前提下,中国制剂要进入欧美市场,通过并购当地企业、注册分支机构或寻找合作伙伴等途径较为可行,其中寻找当地的合作伙伴最易操作。

  被动的合作者

  从现阶段的情况来看,在国外没有销售渠道的现实状况下,大部分出口企业寻找境外伙伴都是采用OEM和委托加工的形式,比较单一,在自身的品牌输出方面尚未迈开步伐,更谈不上有主动性的并购,而印度企业则呈现出较大的差别。中国医保商会综合部主任许铭介绍说,从印度制药企业的国际化旅程可以看出,其对于不同的规范市场采取不同的进入战略,要么与目标市场的相关企业建立战略合作关系,要么以自主建立营销网络或并购方式进入目标市场。其中,并购是许多印度企业所“钟爱”的投资方式。2006年,Wockhardt公司并购了爱尔兰的Pinewood健康产品公司,成为爱尔兰仿制药市场的重要角色,并于最近收购了法国NegmaLaboratories公司。JubilantOrganosys公司2005年并购美国仿制药企业CadistaPharmaceuticals,Aurobindo公司并购美国新泽西一家药厂等等。相较而言,中国企业还显得比较被动。

  不久前完成对印度医药企业调研的高华证券方面指出,“同印度相比,中国和国际巨头的合作进展较慢,并且中国同跨国公司的合作大部分是针对中国市场,而印度则是针对全球市场。”这一现象其实在近期发生的合作案中都能得到印证。“早期合作主要是在国内,长远才会考虑国际化。”杜加秋坦承。而在去年先声与默沙东的合作签约之时,先声药业董事长任晋生明确指出,“合作前期主要聚焦于国内,暂时不会考虑国际市场的开拓”。

  “我们在一些区域寻找合作伙伴就是在网上寻找,并没有太好的途径,显得有些盲目。而且双方的了解需要很长的过程。”有深圳的出口企业人士反映。事实上,复星医药总裁汪群斌此前曾建议政府在多个方面给予关心和支持:国家在国际事务层面进一步加大对企业的支持,建议我驻外机构利用媒体及其他形式开展公关工作,树立国内医药企业的正面形象;政府对外部门在与国际接轨、积极参与国际组织活动时,能加大医药行业的国际事务的力度,帮助国内相关机构建立符合国际标准的药品管理体系;政府能为医药企业走出国门提供必要的机构保证,如在国外注册认证文件签发方面完善机构和职能,进行国际药政合作互信机制的探索,明确政府沟通渠道;政府外事机构应该牵线搭桥,多组织国外的相关行业机构到国内进行交流。

  对此,有专家担心:“用技术换市场的跨境合作能否如愿,随之带来的环保等问题是否影响可持续性发展?”(医药经济报)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展会信息 | 欢迎扫码下载展会杂志电子版 | 帮助中心 | 国际注册与认证 | 服务指南 | 黄金板块 | 本站服务 | 联系方式 | 版权隐私 | 使用协议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