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网12月24日讯 有行业消息显示,近日,相关部门就“4+7带量采购”再次发表公开讲话,其中特别提到,“4+7,不希望一味跟风”。
▍4+7,一味跟风不可取
关于4+7会不会在其他省份和城市迅速推开,目前存在两种猜测,一种是价格和模式一起联动,11个试点城市所涉及的省份、京津冀地区、安徽福建等医改明星省份可能优先开始联动。
一种是4+7试点城市的药品采购还没有开始,既然是试点就可能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必须留有一定的试错空间,可行性还需要进一步的检验,应该不会操之太急。
相关人士在一次会议上明确表示,“4+7 ,我不希望一味的跟风,因为改革需要一个相对比较安定的环境,同时也不希望在这个基础上再出新政,再降一次价。”
可见,就4+7的后续跟进,仅靠跟风是不够的。此外,该部门还就目前大部分药企比较担心的几个问题做出了回应。
▍4+7集采并非完全限制竞争
不少药企,尤其是手上有不少过一致性评价品种的药企比较担心4+7集采的单一中标、独家配送问题,因为这一规定意味着相关药企一旦落标,可能面临着无法收回庞大的做一致性评价的成本问题。
此外,对于中标的不确定性导致的药企对于自身以年度为单位安排生产、经营活动的不可预测性,以及随之带来的成本风险,不少药企也非常担心。
对此,相关方面专业人士表示,市场仍发挥决定性作用,他举例到,此次带量采购的量只占试点城市公立医院60%的份额,而试点城市的份额又只占中国药品使用量的30%,在40%与70%的范围里,让真正的市场机制,发挥作用。
▍药品市场大洗牌
此前,国家医保局在关于国家组织药品集中采购试点答记者问提到,我国药品市场竞争不足的现状。
试点办负责人指出,我国仿制药质量水平总体偏低,难以与原研药在同一水平上公平竞争,部分原研药品种价格长期明显高于周边国家和地区,“专利悬崖”迟迟未在中国发生。
该负责人一句话点出了我国药品市场存在的几个问题,一是优质仿制药缺乏,二是原研药价格偏高。
而一致性评价是解决这两大问题的重要举措,也是国家开展药品集采的必要前提,甚至该领导进一步说,优质仿制药将重塑我国药品市场。
首先,改变劣币驱逐良币的市场现象,其次提高产业集中度,加快药品企业之间的兼并重组,最后自然淘汰一批不适宜市场形势的企业。
▍优质仿制药占领市场
一些药企考虑到一致性评价的时间成本、资金成本、技术门槛,不敢做、不肯做一致性评价,这些药企无疑在被淘汰的行列。
有相关人士说到,4+7 可能会带来企业的兼并重组,而这恰恰是中国必须解决的生产端的一个重大问题。
他直言,药企只需要通过公关,就可以打开市场挣钱的时代应该已经过去了。从某种意义上讲,4+7模式可能会使优质企业、规模企业真正占据市场。
▍大批药企将退出市场
一致性评价工作,国家从呼吁到推动已有几年。时至今日,仿制药企业的表现仍然是呈现出明显的两极分化。
一边是,几家大公司如火如荼的开展一致性评价工作。据赛柏蓝获悉,业内排名前列的药企,121个品种,一次性拿出10亿元左右做一致性评价工作。
一边是,仍有部分偏远地区的省市在出台针对药企做一致性评价的奖励政策,如一次性奖补300万,可见,这些地区的药企对于做一致性评价、过一致性评价仍然缺乏紧迫感。
尽管如此,一致性评价的特殊地位是确认无疑的,如果说4+7药品集采对于中国医药产业是一次风暴,而一致性评价就是这次风暴的前提。
无论是一致性评价政策,还是药品集采政策,甚至是即将开展的医保支付方式改革政策,这些政策都是国家医药改革顶层设计下的重要一环,环环相扣。
医保局试点办负责人也对媒体表示,长期以来,受制度环境和管理体制的制约,我国药品集中采购制度尽管问题很多,但是难以实现根本性变革。
2018年,药品集中采购的制度环境发生了积极变化。一是仿制药一致性评价工作取得明显进展,部分仿制药达到和原研药质量疗效一致水平,为公平竞争提供了质量基础。
▍上万家药商,要淘汰一批
中国有上万家物流企业,在整个销售端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附着着一系列的利益链,这些利益链增加了整个社会的无端费用,滋生了一系列的寻租。
从数据来看,一个企业化药的生产成本,原研药占10%左右,出厂的费用占终端费用20%左右,中间的费用成本占60%-80%,整个药品团队更多的是在做营销,而不是做制造,这就是中国医药行业的现状。
此前医保局就国家组织药品集中采购答记者问时也提出,联采办汇总了11个试点城市的用药数量,在采购公告中明确了每个品种的采购量,给药品生产企业明确的预期,有利于其根据采购量自主报价申报,杜绝“带金销售”现象。
相关方面表示,希望通过4+7带量采购,促进一批不合格企业兼并重组、破产关闭,提高医药市场、医药生产、医药物流的集中度。
此外,他还透露招采价格或趋同医保支付标准,其表示医保局的成立,可以将招采、价格、医保合为一体,避免政出多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