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王 热搜: 浙江  盐酸  白藜芦醇  氨基  技术  吡格列酮  吡啶  中间体  制药设备  骨科  原料药  前景广阔  武汉  中成药“避风港”或步其后尘  试剂  机构悄悄潜伏“创新药”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市场纵览 » 正文

丁列明小实验室破局路 贝达药业如何“十年磨了一剑”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8-11-12  浏览次数:73

       近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正式发布《国家基本药物目录(2018年版)》,将于11月1日起正式实施。

       总品种数量的增加,是新版基药目录的特点之一。此次调整共调入药品187种、调出22种,总品种数量达到685种。其中,贝达药业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贝达药业”,300558.SZ)的产品埃克替尼(凯美纳)被列入其中。据了解,凯美纳是首个进入基药目录的国产创新抗癌药。

       为此,就相关投资者关心的问题,《投资者报》面对面采访贝达药业董事长丁列明,得到详细解答。

       海归博士“十年磨了一剑”

       2002年,四十岁的丁列明告别拼搏奋斗了十年的美国,选择回国创业。

       当时,国内的创新药研发,就像一片寸草不生的荒地。因为前期投入大、周期长,在业内看来“做创新药等于找死”,几乎没人敢涉足。

       然而,丁列明与几位海归博士“初生牛犊不怕虎”,在协和医科大学租了一间实验室,开始了自己的研究。就这样,在所有人不信任的眼光中,丁列明与团队在这片“荒地”上长途跋涉近十年,最终在2011年,中国第一个原创小分子靶向抗肺癌药凯美纳问世,被时任卫生部部长的陈竺院士誉为民生领域的“两弹一星”。

       值得一提的是,在凯美纳上市后,丁列明做了一个重大举措——免费赠药,即针对使用凯美纳6个月后仍然有效的患者,后续可享受免费用药。

       为何会做出这样的决定?“靶向药需要长期使用,虽然,我们的药比进口药便宜30%-40%,但是从病人的角度来讲,没有医保报销的情况下还真用不起。需要自费买药,最开始就不敢用,对病人和临床应用也好,让病人敢用且用得起,所以公司做出这个决定,同时,对公司来说也是更好的市场。”丁列明对《投资者报》记者说。

       他还透露:“其实凯美纳在研发成功后,也有跨国企业想要买,当时出价两亿美元。不过,最终我们还是没有卖,不想把药卖给跨国企业,然后再让他们以高价卖给老百姓。”

       如今,丁列明创立的贝达药业从三间小办公室和一间租的实验室,一步一步发展壮大,成为一家上市企业,并自主研发了世界第三个、中国第一个小分子靶向抗癌新药凯美纳,打破了长期以来国际国内靶向抗癌药市场被欧美两大药业巨头垄断的局面,让国内肺癌患者用上了药效更好、价格更低的国产药。

       那么,从创业之初至今,贝达药业经历过怎样的困难?丁列明又是如何带领团队共渡难关的?

       “最困难还是在2008年,埃克替尼II期临床结束,准备启动Ⅲ期临床研究,经过计算,整个Ⅲ期研究需要资金5000万元,光对照药购买就需要2600万元,当时我和团队前后已经投入5000万元资金,不但花光了所有积蓄,连住房都抵押了,还欠了银行3000万元的债务。此时资金已难以为继,原来有意向投资的美国一家基金公司,也因为金融危机而改变了主意。当时如果没有新的投资,不但意味着前功尽弃,企业也将破产。”丁列明对记者说。

       他还表示:“这要感谢余杭区政府雪中送炭,当时给了贝达药业1500万元的资金支持,后来又得到了国家重大新药创制专项和省市专项的支持,才得以启动Ⅲ期临床试验。接下来,银行追加了贷款,风投也投入500万美元帮助贝达药业渡过难关,这才有了现在的贝达。”

       上市后惊现“离职潮”背后

       值得注意的是,在贝达药业上市近两周年的时间里,曾出现多位核心高管密集辞职。虽然,这些高管离职都称“个人原因”,但或多或少也为贝达药业带来了一定影响,也一度引起市场的担忧。

       在谈及这一问题的时候,丁列明说:“其实在任何企业发展过程中,一些管理人员离职都是很正常的,这也是公司人才团队保持活力的过程。”

       他认为,从行业发展角度来看,每个企业的社会责任不仅仅是企业自身的成绩,还有企业对社会所做的贡献,离职的员工从公司学到一些经验和知识,能到一个新的环境运用上,将所学的经验和价值作用发挥更大,这对行业的发展也是一种贡献,也是良性循环。

       众所周知,药物研发是一个很耗时的过程,但药物研发出来也是公司的盈利增长点。那么,丁列明是如何处理药物研发与公司盈利的关系的?

       “大家都知道,新药的研发周期都比较长,需要投入资金比较大,而且风险也比较大,当然研发成功所得到的回报就比较大。对于企业来说,投入资金进行研发在短期内肯定会对利润有影响,但从长期来看,是医药创新企业发展的动力和核心点。”丁列明称,因此在两者间需要保持平衡点,投入新药研发是要保证在公司正常经营基础上,同时对公司的研发体系及战略要有严格的风险控制机制。

       采访中,记者问及贝达药业上市前后,在管理方面有着怎样的不同时,丁列明说:“相对于上市前,上市后成为公众公司意味着责任和义务更大,在管理上我最不能容忍的是做事不用心,对创业企业来说,一开始不可能有很详细的规范来约束,需要的是每一个员工的执行力,需要每个人把自己当创业者,多用心,多动脑筋,不要犯低级错误。”

       据了解,贝达药业上市前整个公司的员工约700人,如今已近1200人。其中,研发人员近300人,人才方面已拥有30多位海归博士,包括6名国家级“千人专家”。

       “研发管线也多了,目前在研发的新药项目有30多个,其中8个已进入临床研究阶段。人员和研发管线的增加也意味着公司规模在壮大,场地和车间也在增加。公司的员工在成长,我自身也在不断学习,公司希望能给投资者好的回报,给中国百姓做更多吃得起的好药。”丁列明说。

       采访到最后,记者问丁列明如果用一个关键词来形容贝达药业,他称:“那就用创新,是一家以创新药物研究、开发为核心的企业,同时是以实现‘总部在中国的跨国制药企业’的战略愿景。”

 
关键词: 贝达药业 , 丁列明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展会信息 | 欢迎扫码下载展会杂志电子版 | 帮助中心 | 国际注册与认证 | 服务指南 | 黄金板块 | 本站服务 | 联系方式 | 版权隐私 | 使用协议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