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占比问题良多,明年取消药占比
近日,国家医保局相关负责人在第二届药品安全合作联席会议上公开透露:根据大数据分析,医院的药占比从2008年的50%,下降到了2016年的39%,但需要注意的是,药占比的下降并没有带来医疗费用的下降。
随后,有媒体报道透露,国家层面也正在研究取消控制药占比这一政策,最快有望明年就会取消。
简单来说,以药占比的原理来看,如果一定要降低药占比,要么减少分子,让患者少吃药,要么扩大分母,增加医疗服务,耗材等费用,
那么,药占比是否起到了作用?
赛柏蓝在此次会议现场了解到,医院的相关监测数据也部分回答了这一问题。
前述负责人举了个例子:住院病人中,有80%使用中成药的患者,同样也使用了中药注射剂。在使用中药注射剂的患者中,70%的患者使用了一种中药注射剂,26%的患者使用两种中药注射剂,8%的患者联合使用了三种中药注射剂。如果将中药注射剂和疾病诊断相关联,一个注射剂的使用可以关联到180个诊断。
这意味着,药占比并没有发挥其作用,反而是让一些“中国神药”占据了医保基金,从而无法达到控费的作用。
与此同时,药占比在实际执行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
据业内专家表示,由于需要严格控制药品费用,面对癌症用药等价格极高的药物,有的医院可能不愿配置,其用药可及性会受到影响。
据《解放日报》报道,治疗多发性硬化症的倍泰龙,于2017年7月进入国家医保药品目录,并陆续在个省市落地。但一年过去了,倍泰龙依然在北京各大医院难觅踪影,患者仍需自费去药店购买。
原因在于,这种疾病只需半年做一次核磁检查,此外就是终身服药,药占比接近100%。医院自然不愿意开。
除此之外,部分医院为了把药占比的“分母”做大,就多做检查——挂号费,检查费,耗材费上来了,也能减小药占比。
由此看来,以一刀切的方式控制药占比,显然不如进行医保支付方式改革,对定点医疗机构进行总额控制,从而调动医疗机构内部主动控制成本的方式来的更合理,并且,随着超级医保局逐步发挥作用,未来对医保的控费方式,更要看超级医保局的相关动向。
医保控费,会这么做
如果取消药占比了,如何控费?
医保局的相关负责人在药品安全合作联席会议上表示,医保局的职责,主要可以用10个字来概括:保障,价格,招标,支付和监管。其中,医保局控费的未来动向可见一斑。
该负责人表示,首先,从保障的角度看,要对有重大创新,但价格昂贵,可能对医保基金带来影响的药品进行谈判,从而达到有效控费。比如,近期,医保局成功谈判17个抗癌药品,降幅达到50%以上。
从支付方式来看,宏观上,要加强社会保险基金的收支预算管理,达到“有多少钱,办多少事”。
中观上,对定点医疗机构的付费要坚持总额控制。很多医院的院长说:总额控制,说得好听,是管理粗放,说的难听,是管理粗暴。但实际上,“管理粗暴,确实有效”。
总额控制的核心就是要调动医疗机构内部主动控制成本,加强成本核算,合理配置资源,加强医疗服务行为的监管,制定临床路径和临床指南,在保证医疗服务质量的前提下降低成本,通过结余留用,超支分担这样的机制,实现医疗机构内部的盈利。
微观上,实行按病种付费为主的复合式付费方式。
但需要注意的是,医保的监管面临的重要问题是“法律法制不健全”,因此,要推动医疗保障特别是基金监督管理的立法。目前,虽然《社会保险法》中有相关法规,但还缺乏实施细则。
据相关负责人表示:“截至今日,已有上海、安徽、湖南,宁夏在省级层面制定了医保基金监督管理办法,而我们还要在国家层面推动立法工作的展开。”
前述负责人表示,对医疗服务行为进行监管的最好的方式,就是大数据。大数据可以对历史进行追溯,对现状进行分析,对未来进行预测,要充分利用信息系统的智能监控体系,不仅做到监控医院,药店,医生,还要监控到参保人员,做到医疗保障对医疗服务全流程的监管,如此一来,基金才能够安全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