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网8月17日讯 中国生物科技领域与世界发达国家的技术鸿沟正在迅速消失,在专利技术合作领域也逐渐改变了过去“一边倒”的局面。不过在发展的同时,中国对数据安全、隐私权保护的漠视也成为一大隐忧。
近年来,中国生物科技发展不断升温提速,而从上半年相关数据来看,今年中国生物科技行业的投融资很可能再创新高。而中国生物科技行业突飞猛进的发展,也是国内一些行业领域科技创新从“跟跑”向“并跑”、“领跑”跃升转变的一个缩影。8月15日,英国《金融时报》刊文,对中国生物科技从“跟跑”向上跃升的前景进行了展望,不仅认为中国生物科技领域与世界发达国家的技术鸿沟正在迅速消失,在专利技术合作领域也逐渐改变了过去“一边倒”的局面。不过在发展的同时,中国对数据安全、隐私权保护的漠视也成为一大隐忧。
2014年,汉雨生创立了旨在提升癌症特别是肺癌早诊早治的基因检测公司燃石医学,当时包括红杉资本中国基金的多家风投公司进行了投资。
汉雨生是中国生物科技发展的早期推动者之一,而生物科技也成了风险投资竞相追逐的最热门投资领域。根据麦肯锡的研究报告,去年中国的初创公司私募股权/风险基金募资总额接近 400 亿美元,其中在以生物科技为重点的医疗健康行业的投资达到120亿美元。尽管今年以来流入其他科创领域的风险投资增速放缓,但上半年中国私募股权/风险基金募资总额已经达到320亿美元,其中生物科技领域风投资金达到78亿美元。
位于北京的投行华兴资本(China Renaissance)据此推算,今年中国生物科技领域风投金额将打破去年的最高纪录。而多家国际知名私募股权公司,如美国泛大西洋投资集团(General Atlantic)和美国华平投资集团(Warburg Pincus),也成为投资中国生物科技公司的“大金主”。
中国生物科技与美国“技术上的差距鸿沟正在消失”
有诸多理由对中国大陆生物科技发展持续保持乐观。许多科学家认为,下一轮医学突破将会来源于麻省理工学院Kenneth Oye教授所谓的信息科技与生物科技相融合。
华兴资本联合创始人、生命科学部门主管谢屹璟说:“关键的问题在于中国初创公司能不能完成从‘快速跟随者’向‘真正创新者’的角色转变。或许资本不是问题,但资本本身不能带来真正的创新。”
燃石医学CEO汉雨生坦诚:“(中国)同美国在基础研究上的差距仍然很大。不过在中国人才济济、机会多多。在生命科学领域,我们将迎头赶上。同美国在技术上的差距正在消失。”
中国生物科技发展的有利条件和不利因素
Ben Shobert是鲁比肯战略集团创始人、全美亚洲研究所医疗保健行业专家。在他看来,生物科技行业发展的前提条件是,政府鼓励和政府基金、适度监管、人力资源、活跃的风险资本、大学研究机构与私人公司的联系合作以及对创新的足够回报。
当前,业内公认,重大疾病比如癌症的早期诊断和有效治疗,将源自于把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应用于海量人群的个人健康数据。而这正是中国生物科技发展的最有利条件:相比其他任何国家,中国拥有的个人健康数据数量大的多、使用限制也相对少。
此外,中国正借鉴美国做法逐步构建起生物科技发展的生态系统。而汉雨生表示,中国监管者“正朝着更为正确的方向前进,”当前与10多年前的监管环境形成了鲜明对比。虽然此前受到不少诟病,但中国正在迅速改进知识产权保护。
然而,中国生命科学发展还有较为灰暗的一面:中国对隐私权的关注重视程度远不及美国。正如美国监管者认为金融数据威胁到国家安全,他们对美国公民医疗数据隐私保护的极端重要性更为看重。此外,在中国针对人体临床试验的限制少得太多,近期疫苗事件只不过是一系列类似丑闻中的最新一例。这些因素也导致美国外国投资委员会在中国对美投资审查中,越来越多地聚焦于生命科学行业。
中美生物科研合作已初步扭转“一边倒”局面
目前,几乎没有其他行业像生命科学一样,中美之间是如此紧密交织、融合互促的。
Ben Shobert指出,从2012年以来,涉及中国生物科技公司的两国研发领域交易量增加了70%。许可授权是两国公司合作的关键领域。而且以前合作呈一边倒的局面,通常只是辉瑞、新基生物制药等美国知名药企向诸如复星医药这样的大型生物医药公司进行原创药物专利许可。
不过《金融时报》强调,如今这种一边倒局面正在发生改变。麦肯锡的研究数据显示,在过去一年,中国方面共获得美国药企27项专利许可,而大陆药企向美国药企也进行专利许可4项,比如药明生物和百济神州向包括新基生物制药在内的美国药企进行专利许可。此外,一些美国药企,包括礼来制药,在中国设立风投机构,为大陆生物科技公司提供资金和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