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保控费和消除“以药养医”,归根结底将促进医疗资源的合理配置和严格规范临床药物使用,从而使药品市场容量得到合理控制。在需求优化的趋势下,势必形成药品资源的优胜劣汰,加速国内药企整合。
目前国内有6000多家药企,4900多家GMP生产车间,但行业创新能力弱,生产格局小、散、乱的现象突出,部分药品产能过剩严重。高端药物和专利药物研发能力不足,企业便在低端市场过度竞争,在大处方、大检查和过度医疗频繁出现的“以药养医”时代,药企与医院产生利益共鸣,加剧了患者和财政支出,部分中小药企在研发方面也驻足不前。
这种行业格局与深化医改的目标背道而驰。在基本药物招标体系中,部分中小药企恶意竞标现象突出,依靠低廉的成本优势将大型药企从一些省份的基药竞标中挤出,但竞标成功后由于生产能力不足,依然无法保证药品的高效、安全供应;在抗菌药物临床使用中,散、乱的利益格局和“以药养医”共同推动抗菌药物的过度使用,政府只得出台《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进行监管。在此背景下,虽然国内有6000多家药企,却依然不时出现鱼精蛋白、凝血酶原复合物匮乏等现象。总结来看,唯有医改与“药改”齐头并进,“十二五”深化医改的目标才能取得更好成绩。
医保支付方式改革无疑是打破原有行业格局的途径之一。医院告别“以药养医”、增强节约成本意识后,药品质量评价体系有望快速建立,药效最好、性价比最高的药物将受到重视。而“以医养医”的探索和药品市场化定价趋势的建立,也将推动不同品质的同类药品出现优胜劣汰,减弱地方药企保护现象,打破高价药受宠、廉价救命药缺失的怪局。
在此基础上,药品需求将实现“软着陆”,基本药物招标程序有望优化、过度用药现象将得到抑制,市场格局有望向规模大、效率高、研发能力强的大中型药企倾斜,进而增强国内医药行业研发实力。而药品需求的“软着陆”,也将倒逼国内药企“走出去”,推进与跨国药企合作,加快制剂产品出口,增强对心脑血管、糖尿病等慢性病药物和部分抗肿瘤、非医保类高端药物以及生物技术药物的研发,带动国内医药产业升级,实现战略新兴产业发展的定位。
但值得重视的是,须避免把医保控费的风险转嫁到医疗机构,医疗机构再将成本控制的压力转嫁到药企,使医药企业正常发展遭受打击。主管部门应注意到,在大力推动医保支付方式改革、医药分开和去除“以药养医”的同时,应该快速完善多渠道财政补偿机制,加快对医务工作者绩效评价的完善和医疗服务的市场化改革。 (中国证券报 刘国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