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药品终端消费整体增长率为6%,2018年我国药品市场规模将达1.71万亿元,较2017年增长8.3%,增速回升。近日,国内最大医药行业年会——2018年中国健康产业合作与发展论坛(西普会)上,主办方中康资讯总裁吴瀚介绍,其中实体药店增速为8.5%,含非药品为7.5%。
来自大会的数据报告显示,2017年以来,在社会、经济大局平稳的背景下,影响药品市场的最大因素就是已经颁布和还将继续颁布的各项新医改政策了。
总体来说,居民健康需求提升、人口结构老龄化、慢性病群体庞大等因素,使得药品市场将呈现持续性总体增长,但增长幅度、增长终端、增长品类这三个方面都受到新医改政策的明显影响。
药品零售也受疫苗事件影响
2017年,整个中国药品市场(不含零售药材)总规模达15800亿元,较2016年增长6.0%。五年复合增长率7.5%,城市基层和零售药店增长略快于大医院。由于药品零差率的全面实施和医保价格谈判的影响,药品价格面临着下行的压力。
经营环境更为严峻。根据中康资讯的综合竞争力调研,2017年百强连锁的租金成本相比上一年增长了10.7%,人工成本增长了16.9%,但毛利率和净利率却低于2012年的经营水准了。
会上,老百姓大药房连锁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谢子龙表示,“随着国家药监部门的改革,行业竞争的加剧以及资本的进入等因素的影响,医药行业面临变局。”
此外,谢子龙还谈到,最近的疫苗事件与药品零售行业的关联,“城门失火,殃及池鱼”,相信疫苗事件对我们整个医药行业、药品行业、药品零售行业的影响是巨大的,药品监管体系将会越来越受到国家的重视。
中成药注射剂出现负增长
药品零售增长幅度、增长终端、增长品类这三个方面都受到新医改政策的明显影响。
中康资讯总裁吴瀚谈到,从2014年开始各省份陆续开始在公立医院全面实施药品零差率政策,至2017年9月全国各省份公立医院全面实施零差率,致使17年城市等级医院和县域等级医院的增长率仅为1.5%和3.4%。
另外药占比限制、按病种收费、深化医保支付改革、对医疗费用增速的限制、拓展深化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等均对等级医院的规模增速产生影响。
但在居民医疗卫生需求持续增长、医保覆盖范围扩大、医保目录扩容等因素刺激下,预测2018年城市等级医院的增长速度能达到6.5%,县域等级能达到6.7%,增速有所回升。
受辅助用药目录、控制药占比和限制医疗费用增速等政策的影响,等级医院的主要品种如大输液、辅助用药和中药注射剂等份额均出现下滑。
在主要的中成药注射剂中,心脏病治疗用药、抗肿瘤药和咳嗽和感冒用药(主要为消炎类中药注射剂)在2017年均出现负增长,其中咳嗽和感冒用药跌幅接近10%,预计2018年咳嗽和感冒用药的跌幅会进一步扩大。
慢性病用药向基层和零售渠道转移
2017年,城市基层医院市场用药规模达到951亿元,同比增长8.9%,复合增长率为16.0%,预计2018年将以14.1%的速度增长,用药规模将达到1,085亿元,复合增长为10.2%。2017年,农村基层医院市场用药规模达到712亿元,同比增长3.8%,复合增长率为7.2%,预计18年的规模将达到750亿元,增长5.4%。
基层医疗机构的增长,主要得益于分级诊疗的举措初见成效,同时各省份也逐渐放开对基层用药的限制。
2015-2017年,慢性病用药在等级医院中的份额逐渐下降,基层医疗机构和零售药店的规模和份额不断上升,其中零售药店慢性病用药增速超过10%。
处方外流是近期讨论的热点。吴瀚谈到,以“梧州模式”为例,建立医院和药店的处方信息共享平台,患者可自主选择到院外共享平台药房取药。自启动处方信息共享平台后,梧州市零售药店慢性病用药占比较2016年稳步提升;自2017年11月扩大接入的药店数量后,慢性病用药占比达到了近两年最高点;2018年7月将试行医保门诊特殊慢性病处方在共享药店直接结算,有理由相信该占比会进一步提升。建立医院和药店的处方信息共享平台,是推动处方外流的有效途径。
抗肿瘤用药增长前景较好
抗肿瘤药物的份额持续增长,特别是列入医保目录的重点抗肿瘤药物2018年将有明显增幅。尽管被列入医保目录后相关药物会面临降价的压力,但患者的需求和医保报销的政策将使相关药物的使用人群进一步扩大,使用量进一步攀升。以蛋白激酶抑制剂和单抗等新型抗肿瘤药物为例,等级医院2014年-2018年的平均增长率在17%-18%之间。
由于受医保控费、招标采购限价、招标过程漫长等因素影响,一些新特药选择率先在零售药店端上市,已上市的高价药如抗肿瘤药也开始向零售药店端转移,2014年-2018年零售药店的平均增长高达40%-42%,其中零售药店蛋白激酶抑制剂2017年的规模已达等级医院的25.8%,预计18年将超过30%。零售药店,尤其是新兴的DTP药房(一种直接面对患者进行销售的医药模式,编者注)将成为上市新药和新型抗肿瘤药物等高价药物的重要渠道。
一致性评价大考持续,仿制药利好初显
来自中康资讯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5月,已有21个品种,确认至少有一个仿制药通过一致性评价,有45个(品规)的仿制药通过,或视同通过一致性评价。
相关通用名规模预计在2018年将有明显的增幅。由于越来越多的本土企业通过了一致性评价,会对非专利原研药的份额和价格均施以进一步下行的压力。以氯吡格雷为例,预计原研产品的份额在2018年将有所下降,通过了一致性评价的仿制药品种份额进一步扩大,而未通过一致性评价的品种份额仅有轻微上涨。价格方面,无论是原研药还是仿制药价格均下降,其中仿制药降幅较大。通过一致性评价的药物替代进口原研药是长期趋势。(南方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