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改革完善医疗卫生行业综合监管制度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8〕63号)。内容包括明确监管主体和责任、加强全过程监管、创新监管机制、加强保障落实等。
清华大学薛澜、沈群红等解读与评价指出,《关于改革完善医疗卫生行业综合监管制度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正式颁布,这是我国健康领域治理现代化建设的一个重要进步,意味着我国医疗卫生领域的全行业监管能力建设进入到法治化、制度化、专业化的新阶段,标志着中国医疗卫生领域新型综合监管制度体系基本形成。
具体来看,《指导意见》有如下特点:旗帜鲜明地把全面保障人民群众的健康权益作为综合监管制度的出发点;清晰地界定了医疗卫生行业中政府与服务机构的关系,为健康领域建立依法共建共治共享的治理机制打下基础;积极推进全行业、全过程、全要素、多主体的监管体系和监管制度的建立;实现了从传统的行政性管控到被动孤立监控再到主动综合协同监管的转变等四大特点。
附全文: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
建立严格规范的医疗卫生行业综合监管制度,是全面建立中国特色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推进医疗卫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为改革完善医疗卫生行业综合监管制度,经国务院同意,现提出以下意见。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决策部署,深化转职能、转方式、转作风,提高效率效能,转变监管理念、体制和方式,从重点监管公立医疗卫生机构转向全行业监管,从注重事前审批转向注重事中事后全流程监管,从单项监管转向综合协同监管,从主要运用行政手段转向统筹运用行政、法律、经济和信息等多种手段,提高监管能力和水平,为实施健康中国战略、全方位全周期保障人民健康提供有力支撑。
(二)基本原则。坚持政府主导,综合协调。加强党对医疗卫生行业综合监管的领导,强化政府主导责任,明确部门职责,坚持谁审批、谁监管,谁主管、谁监管。建立健全信息共享、相互衔接、协同配合的监管协调机制。
坚持依法监管,属地化全行业管理。推进依法行政、规范执法。合理界定并落实政府办医职责和医疗卫生机构自主运营管理权限,明确医疗卫生监管责任。积极探索公立医院管办分开的有效实现形式,明确政府及相关部门的管理权力和职责,构建决策、执行、监督相互分工、相互制衡的权力运行机制。所有医疗卫生机构不论所有制、投资主体、隶属关系和经营性质,均由所在地政府卫生健康行政部门(含中医药管理部门,下同)实行统一监管。
坚持社会共治,公开公正。健全社会监督机制,全面推进信息公开,充分发挥信用体系的约束作用、行业组织的自律作用以及专业化组织、社会舆论和公众的监督作用。
坚持改革创新,提升效能。构建权责明确、透明高效的综合监管机制,运用信息化等手段创新监管方式,加强全要素、全流程监管,提升执法效能。
(三)总体目标。到2020年,建立职责明确、分工协作、科学有效的综合监管制度,健全机构自治、行业自律、政府监管、社会监督相结合的多元化综合监管体系,形成专业高效、统一规范、文明公正的卫生健康执法监督队伍,实现医疗卫生行业综合监管法治化、规范化、常态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