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网6月21日讯 作为国内少数已完成全国性布局的医药流通企业,瑞康医药创始人、总裁张仁华日前接受中国证券报记者专访时透露,公司将在现有31个省级平台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业务网络及产品条线布局,成长为全国性的平台化、数据化、科技化的医疗流通服务企业。特别是在医疗器械领域,公司已经形成一定的竞争优势,力争成为头部的龙头企业。
1、后续并购偏重模式创新标的
据介绍,瑞康医药自2016年起针对“两票制”政策作出相应调整,将采购渠道上移,加大了直接从生产企业一票采购的占比。药品方面,至2017年这一比例提升至80%,至2018年上半年这一比例已经提高至92%;器械方面,2018年上半年这一比例也已经提高至40%,计划年底时提高至80%以上。下游销售方面,始终坚持对医疗机构开展纯销业务。这就意味着,瑞康医药已经全面做好迎接两票制准备。
张仁华表示,“两票制“的实施对于公司而言更多是利好,一方面,公司从创业之初即选择了直销业务模式,直接面向医院终端销售;另一方面,这轮行业的洗牌整合中,中小医药流通企业经营压力加大、被整合意愿增强,收购方的谈判空间变大,因此瑞康医药借此契机在全国开展了一系列收购。
数据显示,自2015年启动全国外延并购以来,瑞康医药以“并购+合伙人”的模式,共计并购子公司129家,完成了全国31个省级平台的布局。
对于外界对大举并购所产生的商誉风险的担忧,张仁华表示,公司的股权对价款分3年支付,标的企业若无法完成经营业绩对赌则终止并购,不会构成商誉减值风险;另一方面,并购的PE倍数较低,而对赌要求的增速较高,一旦标的公司连续3年完成对赌,其给公司创造的新增利润值很大程度上已经覆盖了商誉值。此前并购的绝大多数公司都超额完成了既定的增长目标,仅有2家公司计提了商誉减值。
对于下一阶段的并购计划,张仁华表示,大举收购的阶段已经过去,2018年主要是查漏补缺、完善业务网络及产品条线布局,倾向于寻找商业模式新颖的标的,从而吸纳其创新优势,赋能现有的31个省级业务平台。
谈到行业的整合趋势,她认为,美国医药流通市场95%的份额由麦肯森、美源伯根以及卡迪那三家巨头占据,中国腹地广阔,各省GSP标准不尽相同,很难达到如此之高的行业集中度,但前10家企业占到60%以上市场份额仍然可期。随着流通企业集中度的提高和集中采购的推行,和药品器械上游生产商的谈判议价能力也将得到提升。
随着医改逐步推进,医疗机构控制药占比和处方外流的实施,自2017年起瑞康医药加大了对零售药房市场的覆盖力度。张仁华透露,目前来自于零售药房的营业收入占到了瑞康总体营收的12%左右,争取将比例提升到20%以上。
值得一提的是,瑞康医药已全面上线SAP系统实施数据追踪,实现精细化管理,目前已有80%以上的业务规模完成SAP上线,全国预计9月份以前完成全部上线。
2、二季度现金流有望环比改善
瑞康医药近年来在医疗器械领域着墨更多,业务版图中医疗器械销售收入占营业收入的比重逐年上涨,2017年已经达到31.48%。
张仁华表示,药品流通行业市场规模近2万亿元,随着行业发展市场集中度不断提高,当前从高速增长期转为平稳增长期。而中国器械流通行业较药品流通行业在成长空间、利润率、终端服务价值、整合空间等方面有更大优势。我国 2017年器械流通市场仅4300亿元左右,仅占药品流通市场规模的20%,参照欧美器械、药品流通1:1的市场规模,具有巨大的增长空间。并且,我国器械刚踏上整合之路,当前集中度偏低,头部的大型龙头企业呼之欲出。
她表示,国药、华润、上药三大巨头在药品流通领域占据绝对优势,瑞康医药近些年来选择了器械业务作为突围切入口,目前在器械流通领域已经形成竞争优势,尤其是已经成为检验试剂子领域的领军者。
数据显示,瑞康医药2017年器械业务收入达73.3亿元,其中检验业务收入达42.3亿元。2018年的规划是,检验业务争取实现税前销售额80亿元。
相对于药品业务5%-10%的毛利率,器械流通毛利更高,能达到10%-35%,不过器械业务的劣势在于下游支付账期长于上游支付账期,账期差更长,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瑞康医药经营性现金流较为紧张。
数据显示,2018年一季度瑞康医药经营性现金流为-23.5亿元。张仁华透露,这主要是由于前期收购密集,被收购标的并表带来应收账款、预付款,同时器械业务增长较快,且为二季度做准备等原因所致,这一情况预计“二季度会出现环比大幅度改善”。
此外,据透露,在加强流通网络布局的同时,瑞康医药还计划着手布局上游的药品、器械研发版块。以IVD领域为例,公司计划设立产业基金,专门投资上游IVD产品生产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