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真正实现医生“单位人”向“社会人”这一身份的转变并非易事。尤其是对于体制外的医生集团,由于医生需要考虑的是放弃编制及其附属的身份和福利,还有来自市场的风险,因此医生集团的人才招募一直是难题之一。
近年来,“医生集团”在中国成为名副其实的行业热词,随着推进医师多点执业、支持社会办医等相关政策的出台,国内医生集团的数量呈现井喷式增长,据国家卫健委卫生发展研究中心的最新不完全统计,国内已经成立的具有法人资格的医生集团达到588家。
不仅仅是政策利好的推动,商业健康险的发展、医生自我实现意识的加强……诸多因素的合力造就了医生集团今天的热潮。但在这一现状背后,也有不少人担心医生集团的“野蛮生长”可能存在着问题,如经营管理模式不清晰、缺乏规范监管等。
面对这样的新业态,由中国非公医疗机构协会发起的第一个在合法社团组织内的医生集团行业协会于本月14-15日在上海成立,来自国家卫健委、各地医生集团以及社会资本方的代表共同探讨医生集团的发展机遇与风险。
医生集团如何建设“人才雁阵”?
医生集团之所以在近年来备受追捧,与医改的艰难推进有直接关系。医改各项重点工作的核心,其实是医疗资源的配置,而最核心的医疗资源就是医生。
长期以来,我国医生的执业模式存在着一系列问题,根据去年由医联与艾瑞咨询共同发布的《中国医生生存现状调研报告》显示,有相当多的医生面临来自工作、晋升、收入、医患关系等多方面的生存压力。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医务人员的价值取向不断趋于多元化,加之医师多点执业政策的“解冻”,医生身份不再被公立医院体制所限,其价值也不必为所在医院的等级和自身职称的高低所束缚。因此有业内人士认为,医生集团的出现,是某种程度上业界自发的“医疗服务供给侧改革”,促进医生由单位人向社会人转变。
然而,要真正实现这一身份的转变并非易事。尤其是对于体制外的医生集团,由于医生需要考虑的是放弃编制及其附属的身份和福利,还有来自市场的风险,因此医生集团的人才招募一直是难题之一。作为以人才为依托的特殊企业,医生集团一方面需要吸纳优秀的医生资源来打造其品牌;另一方面,运营管理人才的匮乏也可能成为阻碍医生集团长远发展的瓶颈。在冬雷脑科医生集团联合创始人董法延看来,“品牌+人才+管理模式”是医生集团的核心竞争力。
医生集团如何才能吸引和留住更多的优秀人才?从股权设计的角度来看,有业内人士认为在医生集团发展的不同时期,人才股与资金股的配比应该是动态变化的,随着核心人才的显现,可以加大人才股在企业中的地位。除此之外,医生集团在人才培养方面也应加大发力,国家卫健委卫生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苗艳青指出,医生集团的培训、晋升等职业发展路径尚不明确是目前医生集团发展面临的主要障碍之一。不少医生集团的管理层也认为,体制外人才梯队的培养是医生集团发展的最大痛点,毕竟从目前来看,公立医院仍是培养医学人才的最佳场所。
但仅有公立医院的大咖的加盟对于医生集团的发展还远远不够,“年轻的中级职称的医生,可能是未来重要的人才资源”,张强医生集团的创始人张强在接受健康点采访中这样说道,在他看来,对于医生集团的培养体系的建设,除了像公立医院一样注重对医生进行临床技能的培训,还需要让医生具备软实力,包括对病人的人文关怀以及领导和沟通能力。
医生集团与医生之间,利益如何分配?
在吸纳和培养一批优秀人才后,医生集团要想在资本市场中站稳脚跟,亟待解决的一个问题是:医生集团与医生之间,利益如何分配?“资本逐利性质与医生追求专业、规范的职业素养可能在实践中发生矛盾。”博德嘉联医生集团CEO谢汝石所提及的这一风险无疑值得关注的。
医生的劳动价值与报酬之间存在落差,是我国医务人员长期以来所面对的窘境,而实现医生的劳动价值也是医生集团出现的原动力之一。那么在运营过程中,医生集团与医生之间的利益该如何分配才能真正体现医务人员的劳动价值?苗艳青通过调研总结了目前国内比较知名的几家医生集团做法:
医生在医生集团中劳动价值的体现由二者关系直接决定。目前医生集团与医生的关系包括合伙人、签约和雇佣三种,但现阶段尚无明确、标准化的利益分配机制。医生集团分会会长、伦琴医生集团创始人冯晓源在接受媒体采访中谈到,对于医生集团的劳务分配、资产情况以及内部质量控制体系等问题,医生集团分会将通过开展行业认证与评价工作,在今年内出台的“医生集团行业标准”中予以阐释。
认和尚还是认庙?医生集团与医生个人品牌的打造
在搭建起“人才雁阵”并制定出合理的运营管理模式后,“如何获客”是医生集团首先面临的考验。在传统的医疗体系下,“西医认庙堂,中医认和尚”已经成为人们较为普遍的经验判断,尤其是大医院的医生,作为“单位人”,在行政级别和技术职称的“保护伞”下,基本不需要考虑个人品牌的问题;但是在体制之外,医生集团以及在其中执业的医生如何通过打造品牌来获得客源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从我国医生集团早期的成立情况来看,有相当一部分都依赖于从大医院出来的自带流量的医生为其赢得知名度,但这种个人品牌效应能否支撑起整个医生集团未来的长远发展?
对此张强认为,对于一个医生集团而言,提升整体的品牌知名度比对医生个人进行品牌塑造更有价值。他指出,原因一方面在于个人品牌的积累非常困难,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另一方面,有了知名医生集团的平台为医生背书也能实现公众的认可。
董法延也认同医生集团整体的符号输出比突出医生个人重要,但他同时也提出,在不同区域执业的医生也需要有打造自身品牌的意识,除了借助外力的推广,首要的还是从技术和服务上在患者中形成口碑。“如果医生勤劳一点,多写点科普文章也未尝不是一种品牌的打造,但总之这是一个需要积累的过程”董法延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