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TP业务对药企和药店的渠道管理,物流配送和药事服务能力都是巨大考验,需要做庞大的基础设施和人员能力建设。
前几天北京医管局发布规定:严管医生处方外流,不得诱导患者使用和指定药店购买。
给这两年炒得轰轰烈烈的院外处方(DTP)模式当头一棒。
在“医药分开”大方向下,“医院药品零差价”,“医生处方使用通用名”和“禁止医院限制处方外流等具体政策”也相继出台,医药行业普遍认为处方外流的春天到了,处方药从药厂-药店-患者等新通路从此站起来了。
各大医药商业和零售药店纷纷成立DTP 业务部,承接即将到来的医院处方外流;“饱受”招标和进院蹂躏的药企也把它当作救命稻草,积极寻找合作伙伴启动院外市场;大量代理商甚至包括做医疗创业公司也蜂拥而至,想在院外市场爆发前分一杯羹。
我在去年就说过,处方外流是大趋势但不会短期爆发。政府高层从医药分开的角度积极鼓励,但医院未必积极落实:
(a)即使零差价后,医院仍然可以通过暗返或二次议价等方式从药品中获益,不会轻易放手。
(b)其次自费新特药齐全是医院实力的象征,高端患者很看重这点,医院为了提高患者满意度,轻易也不会把自费新特药都踢出去。
(c)院内买药信任度高不说,有些患者院内用药还能从单位获得报销,院外自购就不行了。
(d)而且医院还希望保证药品来源可靠,不然各种渠道买来的院外药都在医院里用,出了副作用还给医院惹麻烦。
退一万步讲,即使处方外流,医院也希望是给自家参与的社会药房或者托管药房对接,或者交给上药这样的大商业统一对接,要不就是在医联体内部或者跟社区医院对接,真正社会化的处方外流在五到十年内不可能成为药品销售主渠道。美国的零售药店模式并不适合公立医院占主导,家庭医生缺失的中国市场。
医院最不愿意看到的就是药企跟医生私下勾兑,就把处方就给外流了,利益留在个人而潜在风险给了医院。现在做处方外流业务的药企太多,各家公司都急吼吼地做事,希望像做院内市场一样大干快上。最后还是靠返利来激励医生,所谓网络平台或线上处方都沦为“统方”和“带金销售”的温床。医管局是医院的直接领导,看到乱象当然就出手了。
除了医院的顾忌,院外市场核心驱动力还是医生,而不是药企或者DTP药房。为了鼓励医生介绍院外购药,为了激励患者自费购药,药企和DTP药房还是要做很多让利的,加上额外的物流,交易和服务成本,药企不会比经过医院渠道获利更高。
实际上DTP是个存在几十年的传统生意,DTP业务的毛利不高,资金占用和服务成本倒是不低。行业先驱如百济大药房,众协或者京卫最后都卖身投靠了大商业。
大家最关注的还是这次北京医管局宣布的收紧政策会不会严格执行,会不会被其它大城市效仿?
谦哥分析了北京政策的而具体规定之后,感觉到短期内肯定会打压处方外流,毕竟让患者签知情同意,医院要登记外流处方都是给医生明显的“住手信号”。但我不认为这会逆转“处方外流”大趋势,因为医院很难全面监管医生个人的处方外流行为,所谓定点院外药房也很难禁止。
因为符合条件的DTP药房就那么一些,药企或医生完全可以以患者个人选择来对付过去。处方外流是国家政策鼓励的,不抓住处方外流的本质搞一刀切,只会让不合规行为更隐蔽而不是消失。因为一边是新药上市爆棚,一边是医院进药大门紧闭,药企总要有条出路吧?
谦哥认为医管局和医院真正担心的是药企对医生进行不正当营销,在院外逃避监管。在医疗反商业贿赂高压态势下,这些都是很严重的问题。如果处方外流有透明正规的管道,相信医院,医生,药企,药店和患者都会获益。此次北京新政策会促进大商业公司在医管局或者医院层面谈处方外流,而不是简单地一禁了之。
从行业健康发展角度,我们也不希望DTP业务过快发展。DTP业务对药企和药店的渠道管理,物流配送和药事服务能力都是巨大考验,需要做庞大的基础设施和人员能力建设。短期处方外流政策收紧倒也不是坏事,能倒逼药企和DTP药房合规地运营这条药品流通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