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网5月15日讯 本次融资完成后,微医的整体估值飙升至55亿美元(约合人民币近350亿元),成为医疗健康科技领域最大的“独角兽”之一。
沉寂两年后,互联网医疗再度站上风口。
5月9日,医疗健康科技平台微医控股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微医”)宣布完成5亿美元规模的Pre-IPO轮融资。据悉,本次融资由友邦保险有限公司和新创建集团有限公司战略领投,包括中投中财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在内的新老股东亦参与了这一轮投资。
这笔交易是迄今为止中国医疗健康科技行业完成的最大规模的上市前融资。本次融资完成后,微医的整体估值飙升至55亿美元(约合人民币近350亿元),成为医疗健康科技领域最大的“独角兽”之一。
随着这一轮融资收官,微医酝酿已久的IPO计划正式提上日程。5月10日,微医首席战略官陈弘哲在接受时代周报记者专访时透露:“目前公司正在进行内部重组,拟将医疗服务业务板块拆分至香港上市,预计在一年至一年半左右的时间内IPO。”
两大战投入股
2010年,微医在上海起步,为医院提供预约挂号等就医流程优化服务,其前身是国内最大的预约挂号平台—挂号网。直至2015年,“挂号网”正式更名为“微医”。
成立8年以来,微医从最初的预约挂号和导医业务,陆续开拓了互联网医院、全科诊所、健康商城、商业保险和微医云等业务线,形成了自成闭环的体系。
作为国内最早进入互联网医疗领域的“老兵”,微医还持有国内第一张互联网医院牌照,并于2015年12月创建了国内首家互联网医院—乌镇互联网医院。
据微医方面透露,在本轮融资之前,公司曾先后进行过三轮融资。
2012年1月,微医获得由晨兴创投、风和投资共同投资的2200万美元A轮投资;2014年10月,微医获得由腾讯领投,复星资本、晨兴创投、启明创投共同投资的1.064亿美元B轮融资。
2015年9月,微医进行C轮融资,再次获得国开金融、腾讯、复星医药等共同投资3.94亿美元,投后估值约15亿美元。加上刚刚完成的5亿美元Pre-IPO轮融资,微医在上市前共计获得了10.22亿美元融资。
股权结构方面,目前微医的第一大股东仍为公司创始人、微医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廖杰远,腾讯位居其第二大股东。而对微医来说,这一轮融资更大的意义是引入两名重要的外部战略投资者,与友邦保险和新创建集团达成长期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资料显示,友邦保险是泛亚地区最大的独立上市人寿保险集团,业务触角遍及中国大陆、中国香港、泰国、新加坡、马来西亚、韩国等亚太地区内的18个市场。
微医方面表示,本次投资及战略合作协议签署后,友邦保险将成为微医最重要的人寿及医疗保险合作伙伴,双方致力于提供创新和优质的产品和服务。
“未来与友邦保险会探索很多深度合作。一方面,友邦保险可以为它的保险客户提供我们的医疗服务;另一方面,通过我们线上和线下的医疗服务,为保险客户提供健康监测与健康管理,可以更精准的管控风险。可以理解为,友邦将是购买我们医疗服务的大客户。”陈弘哲向时代周报记者指出。
“更长期来看,未来双方还将共同聚焦海量用户的就医行为,挖掘医疗大数据,开发设计出更多精细化的产品,加速探索互联网医疗与保险的跨界融合等创新。”陈弘哲表示。
事实上,这并非微医首次接通保险。
2017年,微医与国内首家互联网公司众安保险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双方联合开发了国内首款互联网医院门诊险,打通在线诊疗的商保直付通道,试图解决支付端的“痛点”。
本次融资引入的另外一名战略投资方则是新世界发展旗下的新创建集团。资料显示,新创建集团系新世界发展旗下的基建及服务业旗舰,其业务和投资项目集中于香港和中国内地,包括收费道路、港口和物流设施、铁路集装箱中心站、医疗保健服务及公共交通等。
据悉,战略入股后,新世界与微医将就在内地和香港开发线下医疗机构方面进行合作。
拟赴港上市
近期,互联网医疗正迎来一系列政策利好。4月11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视察上海华山医院时,对互联网远程医疗称赞有加。4月26日,国务院办公厅正式下发《关于促进“互联网+医疗健康”发展的意见》。
这是头一次,互联网医疗得到了国家战略层面的认可,明确将在互联网医院、“互联网+家庭签约服务”“互联网+药品”供应保障服务等力等方面给予政策支持和鼓励。
微医是布局互联网医疗最早的一批企业。早期的互联网医疗企业基本上从预约挂号、优化就医流程这个方向切入。微医也不例外,早期从挂号这个“痛点”切入,逐渐连接了大量医院和医生资源,积累下大量用户。
2014-2015年,互联网医疗大热,随之而来的是大量创业者涌入,扎堆于寻医导诊这个环节。在这一阶段,微医开始了医疗服务生态的构建。
就在2015年,微医拿到了卫计委颁布的首张互联网医院牌照。同年底,乌镇互联网医院成立。以之为起点,微医互联网医院先后在广东、海南、江苏、北京、上海、广西、甘肃、云南、安徽、山东、天津等17个省区市落地。
据介绍,各个省市的互联网医院均可实现预约挂号、在线复诊、远程会诊、送药上门、一站式支付等就医服务,也是各地发行健康卡、落实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重要平台。通过政府合作,大大撬动医疗资源。
在此基础之上,微医还陆续建立了胰腺远程会诊中心、肝移植咨询中心、多学科医学影像会诊中心、大肠癌MDT远程会诊中心等十余个专病专科远程会诊中心。
围绕“医”这一核心,微医逐步打通了从预约挂号、诊疗到购药,再到保险支付的全服务链,实现“医、药、险”的全产业链布局。
目前,微医旗下已形成了微医疗、微医药、微医保和微医云四大业务板块。“在这四大业务板块中,微医疗、微医药和微医保三块相互协同,构成了微医的新型HMO(健康维护组织)。”陈弘哲告诉时代周报记者。
“这是基于我们创建8年来在医疗健康行业的资源、技术和运营积累,形成的‘线上+线下’‘全科+专科’的新型医疗健康服务体系,为用户提供全人、全程、全家的管理式医疗健康服务。” 陈弘哲表示,在微医的布局中,HMO是实现互联网医疗价值变现的关键一环。
据微医披露的数据显示,截至2017年12月,微医已经连接全国30个省份共计2700多家医院,平台上线医生数超过22万名,拥有超过1.1亿实名注册用户。截至2018年1月,微医推出的智能家庭终端“微医通”累计签约订单已超过120万台。
在“药”这一端,微医自2016年启动了“互联网医院+药店合作计划”,目前已连接超过1.5万家线下实体药房。
据时代周报记者了解,目前微医正在打造全国处方共享平台,试图在医院、医保、药企和零售药店之间建立起连接。在医药分开、处方外流的大趋势下,这不失为前瞻性的一招棋。
第四大业务板块“微医云”则是微医搭建的智能医疗云平台,依托互联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技术为政府、医院、基层、医疗机构和企业等B端用户,提供包括人口健康信息平台、互联网医院与医联体、家庭医生签约平台、处方共享平台、云检查检验等在内的数十种云化解决方案。
基于“微医云”平台,微医目前开发了两款医疗人工智能产品:睿医智能医生和华佗智能医生。前者面向西医AI,后者则面向中医AI。
微医方面表示,本轮融资完成后,将全力推进旗下微医新型HMO和智能医疗平台“微医云”的建设。
“目前我们正在进行内部重组,计划将微医疗、微医药、微医保这三块HMO相关的业务作为一个整体,到香港上市。”陈弘哲对时代周报记者表示。
3年建100家全科中心
为实现其医疗服务价值链的完整闭环,近两年微医开始发力线下布局。
4月21日,微医全科北京西单中心、南京雨花中心同步开业。这是继2017年首家旗舰店落地杭州后,微医全科中心再落两城。据透露,2018年内,微医还将有4家全科中心陆续在济南、成都、武汉和宁波开业。
这仅仅是个开始。按照董事长廖杰远提出的计划,未来三年,微医将加快输出全科中心标准化建设与运营能力,以自建、加盟、托管等开放模式落地100家全科机构。
相对于线上,线下实体医疗机构的建设和运营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情。从目前已开业运营的情况来看,自建一个全科中心的投入成本在几千万元。医疗团队方面,线下全科医生基本为微医旗下全职医生,其他专科则与各地大医院的医生通过多点执业的方式进行合作。
“线下全科中心不会全部自建。实际上,可能只有前面10个左右会是我们自建的。剩下的大部分都会选择与战略合作伙伴合作开发。比如这次引入的战略合作方新世界,它在北京有自己的联合医疗诊所,可以接入平台成为我们线下的全科中心。”陈弘哲指出。
“或者与房地产商旗下的住宅社区、商场进行合作,在社区和商场设立健康室或小型医疗服务中心等。” 陈弘哲表示,“合作共建是很轻资产的方式,投入并不大。”
近些年来,国内大部分互联网医疗企业都面临着盈利的难题。部分互联网企业曾宣布切入线下实体,但进展也不尽如人意。
线上预约挂号只能带来流量,无法变现;而线上低频、浅层次的问诊需求,很难支撑起用户持续的付费意愿。这是当下互联网医疗企业普遍面临的尴尬。
事实上,对于微医来说,想要形成线上到线下,全科到专科的完整闭环,线下实体是不可或缺的一环。
“医疗是很特殊的服务,大部分还是要在线下进行的。线上可以做四个服务:远程会诊、慢性病管理、复诊、导诊分流,这部分大概只占整个医疗服务的20%-30%。约占50%的普通疾病医疗需求可以通过线下全科中心解决,余下占20%-30%的疑难病症需求则可由平台挂号转诊至线下合作的大医院。” 陈弘哲认为,“只有‘线上+线下、全科+专科’全部打通连接,才能实现完整的价值链。”
在国内整个互联网医疗行业当中,微医算是“医疗”属性最强的企业。在陈弘哲看来,微医甚至不算是个互联网医疗公司。微医更像个医疗健康服务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