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腺癌是全球女性中发病率及致死率最高的恶性肿瘤,每年有将近130万女性患上乳腺癌,并且有超过40万女性因为乳腺癌的转移复发而死亡。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阎锡蕴课题组通过研究发现,细胞黏附分子CD146是三阴性乳腺癌的标志分子,在促进乳腺癌转移侵袭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相关成果于近日在线发表于《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
“在中国,由于生育年龄过晚以及不健康的生活方式等因素,女性乳腺癌的发病率也正逐年上升。根据卫生部2011年的最新统计数据,每年中国大陆地区有超过12.6万女性患上乳腺癌并有超过3.7万人因此而死亡。”阎锡蕴介绍说,其中三阴性乳腺癌极易发生转移复发,是预后最差、致死率最高的一种乳腺癌类型,目前没有有效的靶向治疗药物,对放射治疗和化疗也不敏感,因此寻找三阴性乳腺癌的发病机理和有效治疗靶点成为当前研究的热点之一。
该课题组的此项最新研究揭示,细胞黏附分子CD146是一个诱导细胞发生上皮—间质转化的新分子,并通过该机制在乳腺癌侵袭转移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他们发现,CD146分子在上皮性质的乳腺癌细胞中过表达将导致细胞发生上皮—间质转化,从而使原本恶性程度较低的肿瘤细胞获得极高的侵袭迁移能力,并具备某些类似于乳腺癌干细胞的特征。CD146高表达的乳腺癌肿瘤细胞在SCID(重度联合免疫缺陷)小鼠体内更容易形成分化程度低、恶性程度高的肿瘤,迅速侵袭到周围正常组织,并转移到肺、肝脏等重要脏器。
研究人员进一步探索了CD146诱导上皮—间质转化发生的分子机制,发现CD146的过表达激活了一种调节细胞运动的重要蛋白RhoA,进而上调转录因子Slug的表达,抑制上皮—间质转化关键分子E-钙黏素的表达,从而导致上皮—间质转化过程的发生。
更重要的是,通过与天津肿瘤医院教授付丽合作,该课题组对505例乳腺癌肿瘤组织进行免疫组化分析发现,CD146的表达与肿瘤分级高及患者预后差呈正相关。CD146在三阴性乳腺癌中高表达,并与E-钙黏素的表达呈负相关,从而为之前的细胞及动物实验提供了重要临床依据。
研究人员认为,这些结果表明,CD146分子可以作为治疗乳腺癌转移复发的一个新靶标,尤其是针对CD146分子高表达的三阴性乳腺癌,并有望开发出新的靶向治疗方法。(中国科学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