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网3月19日讯
上市狂欢
CRO(contract research organization,合同研究组织),又称“医药研发外包企业”,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初期。中国CRO行业的兴起比欧美晚了十余年,2000-2004年药明康德、尚华医药、泰格医药、博济医药等本土CRO公司的成立,中国CRO行业才逐渐兴起。
2017年,CRO仿佛迎来了小高潮,上市、并购,动作频频,触动行业神经。根据新康界不完全统计,2017年,至少7家企业申请IPO:药明康德、康龙化成等CRO公司相继递交了IPO申报,昭衍新药也完成主板上市;兴德通、普蕊斯挂牌新三板。
2017年部分企业融资情况
此外,还有两个CRO被收购:11月,睿智化学拟被量子高科收购,借助资本力量快速提高服务能力和扩大产能规模;12月,中美冠科通过“反三角兼并”,被日本JSR以20亿新台币(约合人民币26.4亿元)收购,除了原有的肿瘤和代谢类疾病药效学业务,中美冠科计划向毒理、生产等方向扩张。
随着大量资金涌入CRO行业,并购整合或将加速,产业朝着集中度更高的方向发展。
起风了
长期以来,行业的关注点多在头部的制药企业和终端的医药商业,CRO在国内兴起的时间比较晚,产业规模相对较小,一直扮演着低调的幕后者,直到2017年,在政策和资本的推动下,本土CRO开始拼抢“风头”。
当中,推波助澜的是医药创新浪潮的来临。2017年,从顶层设计上,政府持续释放鼓励创新信号,国内医药创新环境不断优化:
1.《36条》出台
2017年10月,《关于深化审评审批制度改革鼓励药品医疗器械创新的意见》(简称《36条》)出台,鼓励医药创新。
2.加入ICH
2017年,中国宣布加入ICH(国际人用药品注册技术协会),医药研发与国际接轨,海外新药有望加速上市,内资药企也将加速出口。这意味着同步在全球开展的临床试验(国际多中心临床)会迎来爆发期,为国际化路线的CRO企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
3.新药审批速度加快
2017年,新药临床批件持续大幅放量,国外新药进口屡刷记录,国产新药申报仅1类化药就达到199个,同比增长42%。此外,叠加上2015年CFDA临床自查核查以来推迟释放的临床需求,直接带动CRO整体业绩增长。
4.一致性评价贡献增长
2018年是基药目录289个品种一致性评价的大限年,预计临床前的药学评价服务和临床BE试验服务两大类业务将大幅上涨。
除了政策利好,充足的样本量和融资渠道受限是2017年本土CRO扎堆上市的关键因素。
患者招募和管理是临床试验中的最大挑战。根据 Tufts的统计,11%的临床中心没能招募到一名患者,37%的临床中心未能完成患者招募目标。而在中国,近14亿的人口保证了充足的病例需求,特别是在罕见病疗法开发领域。
同时,CRO也是资金密集型产业。从人才、设备、场所、环保等方方面面都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为了适应市场需求,企业需要通过融资来扩大服务平台。
进击的巨人
在国内CRO玩家中,资本动作最活跃者非药明康德莫属。
四大CRO龙头营收情况(单位:亿元)
2017年一开年,药明康德就收购了一家临床前药物研发外包公司辉源生物科技,快速增强其从靶标验证到先导化学物发现和优化的药物研发能力,进一步丰富其研发服务。10月,药明康德再宣布收购美国临床研究机构Research Point Global(RPG),
除了通过收购,药明康德早在2011年就成立风险投资基金(一期基金),二期基金毓承资本于2015年成立并独立运营,投资标的中不乏基石药业、百济神州、JunoTherapeutics(2017年10月被吉利德收购)、华领医药等国内外知名上市公司。
在硅谷银行发布的《2016年医疗健康领域投资趋势》报告中,药明康德风险投资名列最活跃的企业风头基金TOP10之一。
值得一提的是,药明康德风险投资在医疗诊断工具领域的投资活跃度相当出众,位居榜单第一,诺华风险资本和Qiagen则紧跟其后。
新康界不完全统计,2017年药明康德参与投资项目至少3笔,投资方向均为美国早期、具有创新力的生命科学公司。
2017年药明康德部分参与投资项目
而事实上,在药明康德的业务板块中,中国实验室服务才是营收大头,2016该板块占总营收比重达到54.06%。2018年1月,药明康德宣布和梅奥诊所成立合资公司,双方共同研发并面向中国开展临床诊断服务。作为全球最高水平的医疗机构代表,梅奥诊所将为中国市场带来创新前沿、世界领先的诊断测试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