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王 热搜: 浙江  盐酸  白藜芦醇  氨基  技术  吡格列酮  吡啶  中间体  制药设备  骨科  原料药  前景广阔  武汉  中成药“避风港”或步其后尘  试剂  机构悄悄潜伏“创新药”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要闻简讯 » 正文

中药材狗年迎“旺市”?恐怕多半要落空了!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8-02-26  浏览次数:141
  医药网2月23日讯 中药材狗年迎“旺市”的预期,恐怕多半要落空!业界预期的涨价高潮,或许要滞后两年左右才到来。     周期论:今年是中药材旺市     中药材界有一个默认的说法,即药市周期有“五年一小涨,十年一大涨”。     2012年以来,中药材价格一直处于低位。2016年开始,部分中药材价格回暖,正是顺应了中药材的发展周期。 而回溯1988年以来,药市历经的三轮涨价周期,距今刚好30年。     而回顾近三年的药材价格走势,自2015年的高涨到去年9月份,经历了登顶、下滑、企稳三个阶段。李诚在“中药材价格变动的十大原因”的文章中指出,中周期三五年,大周期十年左右。     三五年周期主要是行业内部因素,特别是中药材生产供应周期影响。决定大周期的主要因素,往往是宏观的,经济,资源,货币,劳动力,技术,政策等。     单从资源一方面讲,一些数据能很好的佐证涨价周期的说法。     虽然我国野生药材资源丰富,但乱采滥猎情况十分严重。有些药材经过长期的无序采挖,野生资源在不断萎缩,其价格也因产量锐减而不断攀升。“药材说”的一张统计表能很好的说明这一情况。       此外,多数人认为,中药材价格上涨,与需求支撑、天气因素、种植户减重减产有关。同时,一些品种价格上涨也可能与人为的压货炒作有关。     专业人士认为,中药材的价格上涨,与中药材产业整体周期、国家的政策扶持、严控中药材的质量等有直接的关系。     中药材“旺”市恐落空     然而,一盆冷水令人猝不及防。     据上证报2月22日报道,从多家药企及药材生产商了解到,主要受整体产能过剩的影响,狗年的中药材“旺”市恐落空,甚至还可能存在下跌风险。中药材“十年一大涨”的周期将迟到两年左右。     上证报在报道中指出,近两年,各地都在鼓励农民种植中药材,药农也对部分品种进行了扩种,从而导致部分药材产能过剩,面临跌价。有中医药行业专家向表示,药农不合理、不科学扩种的问题比较普遍,亟待主管部门、专业机构、行业专家进行指导。     同时,中药材种植也有“靠天吃饭”的特点,天气因素成为影响今年中药材价格的最大变量。上证报采访获悉,今年有较大概率会出现南涝北旱,部分中药材可能减产,但这有利于消化库存、对冲过剩产能。     仍有中药材有小幅上涨     在此大环境系,是不是所有的中药材都不会有狗年旺市?答案是不一定。     上证报在报道中援引药材生产商的说法称,近两年来,滋补类及药食同源类药材的用量逐年提升,背后最大的驱动力是消费结构及消费理念的改变。     阿里健康发布的《2017年度健康消费报告》显示,以90后为主的30岁以下人群已成为健康消费的主力军,养生保健意识增强直接刺激了大健康类产品的消费,进而拉动上游的药材销量。如人参、三七等药食同源品种,可基本保持每年30%的销售增幅。     而随着人们消费升级观念的转变,不难推测,滋补类及药食同源类药材可能迎来小幅上涨。     药食同源产业化的趋势也不容小觑。     目前,中药饮片的监管力度不断加强,越来越多的药企开始转型布局药食同源类产品,将一些滋补类药材用于食品、保健品,进而刺激了此类药材的销量。     此外,上证报指出,名贵中药材的涨价则主要是“物以稀为贵”。如天然牛黄、鹿茸等名贵药材资源稀缺,本身产量较少,市场需求较大,价格自然不断攀高。     以天然牛黄为例,2012年每公斤价格为16万元,目前已上涨至28万至33万元。业内人士指出,因为牛黄解毒丸、安宫牛黄丸、片仔癀等中成药销量增加,天然牛黄的需求量也逐年增长,估计后市行情将稳中有升。
 
关键词: 中药材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展会信息 | 欢迎扫码下载展会杂志电子版 | 帮助中心 | 国际注册与认证 | 服务指南 | 黄金板块 | 本站服务 | 联系方式 | 版权隐私 | 使用协议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