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王 热搜: 浙江  盐酸  白藜芦醇  氨基  技术  吡格列酮  吡啶  中间体  制药设备  骨科  原料药  前景广阔  武汉  中成药“避风港”或步其后尘  试剂  机构悄悄潜伏“创新药”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要闻简讯 » 正文

7年时间,222起并购,涉案金额475亿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8-01-18  浏览次数:108
  医药网1月12日讯 近些年来医药圈的并购日益火爆,我国医药行业的集中度也随之不断提高。尤其是一些大医药集团的跨国并购,动辄数十亿乃至百亿已不鲜见,但对于国内企业的并购同一口径的系统梳理鲜有,本文试从同一口径对我国近几年的药圈并购进行梳理……     ▍7年时间,222起并购,涉案金额475亿     我国医疗保健行业各种监管制度及政策日益严格和规范,持续高压的政策环境和日趋激烈的竞争环境,医药企业正在承受越来越大的增长压力。     在这样的背景下,大企业寻找优质资源开展并购,以增厚业绩成为中国医药企业必然的战略抉择;而一些小企业迫于政策压力也希望找到“一棵大树”好乘凉,基于此背景,我国医疗保健行业的并购案越来越火爆。     根据清科集团投资界的数据,笔者统计2011年至2017年12月31日的222宗并购案件相关情况。从年份分布看,2013年以后的并购案数明显增多,2017年再创新高,药圈并购达56起。      (根据清科集团投资界数据整理,不保证数据的完整性和精确性,供读者参考)     从并购金额来看,已公开金额的并购的涉及金额近500亿元人民币。2015-2017年的并购涉案金额也明显增长。      (根据清科集团投资界数据整理,不保证数据的完整性和精确性,供读者参考)     ▍医药企业市场集中度日益提高,并购是扩大企业规模的最快手段     根据2016年中国医药工业百强榜,相关专家披露的数据明确表明:百强企业已经成为医药制造的主力军。     当前规模企业(年销售规模超过2000万元的企业)的两极分化更加明显。     我国医药工业生产企业大约有5500家,数量上不到2%的规模型大企业,创造了近四分之一的产业销售收入(26.9%)和利润(24.85%)。而数量上占82%的医药企业,销售规模均在5亿元以下,其销售收入占医药工业比重仅有四分之一。     我国百强企业的入围门槛逐步提高,百强企业的入围门槛由2013年的9.32亿元上升至当前的14.60亿元,这与企业的不断并购和扩张是分不开的,如上述提到百强企业榜单中有82家是上市公司,但实际纳入合并范围的下属子公司就达1322家,平均每家企业下属子公司超过16家,可见企业之间的并购整合力度之大。     ▍2017年医药圈并购进入高潮,跨界并购现新趋势     在2017年关于医药圈并购的大新闻并不少,如康德乐要将中国分销业务转让、复星医药并购印度Gland Pharma、人福医药6亿美元收购安思尔两性健康业务、仙琚制药逾8.37亿元收购两家意大利药企NewchemS.P.A.和EffechemS.r.l.100%的股权等等,各大媒体均有较多报道,本文按下不表。     下面笔者就国内报道较少的两个案例进行概要分析以飨读者。     贝达药业近5亿收购卡南吉医药。     2017年6月19日,贝达药业发布公告,宣布以自有资金1.0843亿元公开收购两家公司分别持有的卡南吉13.5%和9.09%的股权。早在2017年2月,贝达即以3.72亿元(含税)现金的形式受让卡南吉现有股东77.41%的股权。     至此,贝达药业实现对卡南吉100%控股,累计投资近5亿元人民币。卡南吉医药是一家创立的抗肿瘤药物新药研发企业,与贝达药业具有较强的协同关系。     中国医药2.86亿收购康力制药。     中国医药6月7日发布公告,公司计划以自有资金出资共计28,620万元,收购海南通用康力制药有限公司54%股权。交易完成后,康力公司将纳入中国医药合并报表范围。     公开资料显示,海南康力主要品种有哌拉西林舒巴坦、丙氨酰谷氨酰胺等;在产在销50余个品规的产品,以冻干粉针剂、无菌粉针剂为主,涵盖抗生素、营养用药、心脑血管用药等主要领域。     据笔者接近业内人士了解到,医药界并出现了一个新的趋势,跨界并购增多,尤其是一些地产实业公司在房地产调控加码的情况下跨界并购药企,以便为企业带来新的增长点。     仅通过投资界公开的跨界并购就有两起:鑫禾实业并购大承医疗、三圣股份并购春瑞医药。而实际上,类似的跨界非公开并购医药企业的还有很多。     也难怪,我国商业地产龙头万达在2017年也高调宣布要投入1000多亿发展医疗事业。     ▍药圈并购为何持续火爆?     政策趋严,大、小药企都有自己的压力和困难     我国医药监管政策日益趋严,医保控费、“药占比”限制、仿制药质量和疗效一致性评价、“两票制”、按病种付费试点的推行会加速行业洗牌,小的药企生存日益困难,其中也不乏一些刚起步但是手握较好潜力品种的一些企业,这些企业往往最较容易成为并购标的。     从另外一方面来说,一些较大的药企在成长到一定阶段后也面临增长的瓶颈,现金流充沛,但守着自己的“一亩三分地”显然难以实现跨越式发展,因此也急切需要通过收购可以扩充产品线、获得优质渠道、扩大自身经营规模,提高行业竞争力,迅速进入新的市场。     新品种和业务战略转型需要     大企业对优质品种的迫切需求。     随着国家对药代行为的规范,中国医药行业营销为王的时代已逐渐远去,企业营销策略日趋同质化,而优势产品则成为了差异化竞争的关键。对新利润增长点和维持营销队伍稳定的需求都使得企业需要快速丰富原有产品线,尤其需要补充优质品种。并购就成为了这些药企的首选措施,且风险相对较小。     企业转型新业务平台的需求。     当前中国医药行业的规模药企中,有相当一部分是以普药、仿制化学药等门槛并不高的业务类型。而一些新兴的研发型药企手握一个或几个好品种,往往成为规模企业觊觎的并购标的的首选。药企通过并购手段,以资本运作实现资源获取,通过并购降低风险实现企业的转型,为企业带来超额回报。     附:     2017年1-12月我国医药行业主要并购不完全统计情况如下:     (表中金额为人民币,部分涉外收购通过大概汇率转化成为人民币;资料信息根据清科集团投资界及网络公开数据整理,不能保证数据的完整性和精确性,供读者参考)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展会信息 | 欢迎扫码下载展会杂志电子版 | 帮助中心 | 国际注册与认证 | 服务指南 | 黄金板块 | 本站服务 | 联系方式 | 版权隐私 | 使用协议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