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王 热搜: 浙江  盐酸  白藜芦醇  氨基  技术  吡格列酮  吡啶  中间体  制药设备  骨科  原料药  前景广阔  武汉  中成药“避风港”或步其后尘  试剂  机构悄悄潜伏“创新药”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行业动态 » 正文

应对专利药到期 外资药企纷纷在华开辟“新战场”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2-01-30  浏览次数:239


    日前,知名生物制药企业阿斯利康发布仿制药战略新投资,将在江苏泰州投资2.3亿美元打造其在全球最大的独立生产基地。同时,英国最大药企葛兰素史克 (下称:GSK)中国区总裁李博忠近日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采访时也表示:“目前在中国销售的产品只有几个还在专利期,正在研发的产品是会在专利期内引入中国。”

  去年上半年以来,类似的外资药企收购案就不断发生。对此,投资公司MillerTabak&Co分析师LesFuntleyder表示,“专利药即将面临仿制药竞争的趋势将鼓励并购交易活动。”

  专利到期引变局

  对于专利保护到期可能面临的业务困难,李博忠透露:“收购一些本土药厂,在仿制药市场增加竞争力是一些外企现在采取的策略,我们也在进行这方面的探索,去年我们完成南京美瑞的并购就是这一策略的体现。”

  根据咨询机构IMSHealth此前公布的分析数据显示,目前全球仿制药市场已有800亿美元的规模,其中中国仿制药业增速为25%,远高于全球8%的增速,市场潜力巨大。另一方面,国内医药行业的超过九成为仿制药,且同质化竞争严重。

  不仅是阿斯利康和GSK,包括辉瑞、默沙东、诺和诺华等大型药企,近期在中国仿制药市场也是动作频频。此前,诺和诺华与中山市政府签订谅解备忘录,将增资2500万美元,扩大旗下仿制药企业诺华山德士的产能。

  李博忠对于专利药的战略举措评价道,“GSK公司会在中国继续销售过了专利期的药物,销量也会有大幅提升。但长期来看,GSK是以研发为基础的公司,最终目的还希望将更多创新产品引入中国。长远来说,仿制药在GSK总体业务中的占比还是会降低,创新产品仍将是GSK的业务重点。”

  李博忠表示,GSK对专利期内药品价格与专利期外药品价格有两个业务模式。“公司不会放弃已经建立起来的品牌和在市场上的积累,我们有很多药物还没有引入中国,如果中国市场确实有需求,专利到期的药物我们会继续在中国生产。”

  有业内人士向记者表示,外资药企借道中国企业以享受成本优势,同时有效规避国内基药招标外资势弱的现状,可以说是针对中国国情的一种“非常手段”。

  收购或存风险

  据《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不完全统计,国际知名药企中,辉瑞旗下的重磅药物立普妥已于去年11月份专利到期,另一家药企诺华也将于2012年和2015年失去对旗下两款最为赚钱的抗高血压药Diovan和抗癌药Gleevec的专利权,专利药到期进入“倒计时”,失去专利保护最为直接的影响便是对此药物的仿制药纷纷进入流通市场,销售压力突增。

  “专利到期的威胁越来越大,新药越来越少,成本越来越高,一定要应对好这些挑战。”阿斯利康亚洲及新兴市场研发总裁杨青曾向媒体表示。

  伴随而来的,或许还有新一轮外资巨头掀起的并购热潮。“公司进军仿制药的战略中,未来收购本土小型企业会是整个阿斯利康企业战略的一部分。”阿斯利康全球执行副总裁大卫·史密斯曾向 《每日经济新闻》表示。

  GSK方面的表态似乎也与阿斯利康方面不谋而合。在外资药企频频谋划收购的趋势下,收购的风险也在悄然提高。

  “对于收购国内药企,我们也看到有一些风险。收购的价格越来越高,不一定能够找到很好的收购对象。”李博忠指出,“GSK在中国市场会继续寻找这种业务发展的机会,我们主要看两点:一是在业务上对我们有没有很好的补充;二是收购价格是否合适,如果这两方面都满足我们的需求,无疑我们还会进行并购交易。” (每日经济新闻  陈时俊)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展会信息 | 欢迎扫码下载展会杂志电子版 | 帮助中心 | 国际注册与认证 | 服务指南 | 黄金板块 | 本站服务 | 联系方式 | 版权隐私 | 使用协议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