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王 热搜: 浙江  盐酸  白藜芦醇  氨基  技术  吡格列酮  吡啶  中间体  制药设备  骨科  原料药  前景广阔  武汉  中成药“避风港”或步其后尘  试剂  机构悄悄潜伏“创新药”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前沿科技 » 正文

科学家发现寨卡病毒侵染发育中大脑的分子机制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7-11-24  浏览次数:123
  医药网10月30日讯 最近,来自USCD的研究者们发现寨卡病毒能够从母体传播到胎儿体内。有意思的是,这种传播方式会导致胎儿大脑产生最早的抵抗寨卡病毒侵染的防御机制。     相关结果发表在最近一期的《Human Molecular Genetic》杂志上。     “在大脑中,星形胶质细胞将会行使巨噬细胞的功能,进而清除病原体以及被感染的受损细胞或碎片。我们的发现表明寨卡病毒能够感染这些早期的星形胶质细胞,进一步传播到其它细胞中导致新生儿出现严重的神经系统损伤症状”,该研究的作者,来自UCSD的教授Alysson Muotri说道。      (图片来源:UC San Diego Health)     此前研究已经发现寨卡病毒能够通过母婴传播,但这种传播的具体方式并不清楚。对此,研究者们认为星形胶质细胞或许是为病毒传播服务的“特洛伊木马”。     为了检验他们的猜测,作者利用人源诱导多能性干细胞分化出了两类相关的中枢神经系统细胞类型,分别为星形胶质细胞以及神经元前体细胞。之后,他们建立了共培养系统,用于检测两种细胞在暴露于寨卡病毒的环境下的相互作用。     作者发现,星形胶质细胞能够吞噬寨卡病毒感染的NPC,但当这些吞噬了病毒的细胞与其他未被感染的神经元前体细胞共培养时,则能够将病毒传播给后者。     作者等人检测了被FDA批准的药物Sofosbuvir是否能够限制神经元前体细胞中病毒的感染情况。结果显示,该药物能够显著抑制细胞中的病毒载量以及细胞的死亡情况。     尽管这些研究都是基于体外的研究,需要进行进一步的炎症,但作者认为这些发现表明星形胶质细胞可以作为治疗寨卡病毒感染的潜在靶点。(生物谷 Bioon.com)     资讯出处:Zika virus infects developing brain by first infecting cells meant to defend against it     原始出处:Pinar Mesci et al, Modeling neuro-immune interactions during Zika virus infection,Human Molecular Genetics(2017). DOI: 10.1093/hmg/ddx382
 
关键词: 寨卡病毒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展会信息 | 欢迎扫码下载展会杂志电子版 | 帮助中心 | 国际注册与认证 | 服务指南 | 黄金板块 | 本站服务 | 联系方式 | 版权隐私 | 使用协议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