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降价”为导向的招标制度还在蔓延,近日传出消息,正在酝酿中的北京基药招标已将基调定为“翻版”安徽模式,即量价齐招、招采合一、双信封制。业内普遍担心,低价招标会从基药向非基药蔓延。
中国医药企业协会副会长王波对媒体表示,如果不解决“以药养医”的体制问题,降低药价并没有实际效果产生。事实上,尽管公立医院饱受“药价虚高”的诟病,但其价格体系绝大部分由政府政策控制,医院自主定价空间有限。而医疗服务定价偏低,使得药费、检查及耗材的收入成为医院主要的营收来源。
公私医院收入结构不一
上海一家三级医院院长向记者介绍,该院的收入结构为:服务费用(包括挂号费、床位费、手术费等)占收入的15%,检查费用(包括放射、超声等)约占15%,药费约占收入的40%,各类耗材约占25%,其他为政府拨款、继续教育等收入。
而在二级或一级医院(社区医院),药费及检查的费用占比更高。一般而言,一级医院主要收入来自开处方药,药费占其收入约80%,二级医院检查费用稍高,药费占收入比为50%~60%,而三级医院又加上手术耗材等收入,药费占比为40%。
“劳务费用是低成本的,检查也有不少低于成本,药品的利润贡献大约5%,实际上以药都养不了医了。在这样的经济状况条件下,医院的运行挺困难的,管理能力不好往往就负债了。”第六人民医院院长助理何梦乔说。
定位高端的私立医院则“反其道而行”,主要的收入来源于医疗服务。由于营利性医院价格只需到物价局备案,不受到政策直接管制,大部分私立医院都不单收挂号费、药费等,而只以项目整体定价。
“药品、耗材和其他特殊材料,都有政府定价,而治疗费、手术费,都是放开的。”上海远大医疗集团总裁助理童颖说,“打个比方,如果你在一般公立医院做双眼皮,可能只要几百元,而到第九人民医院的美容科就要6000元左右,民营医院的价格则在四五千元。”
在这四五千元中,药品费用只占到10%左右,其余都是技术费用,品牌等市场价值也在其中体现,比如由韩国医生主刀的韩式重睑,费用可能就高达八九千。因此私立医院常用打包(package)方式计算服务项目。
明暗成本
由于收入受到管控较少,越来越多的投资人正把目光投向营利性医疗机构,但大部分私立医院的盈利空间仍十分有限。有业内人士称,民营医院净利率不到10%,而公立医院是前者的3倍。考虑到公立医院在房屋、土地、设备等方面成本极低,而民营医院除了实物成本外,另有10%左右的广告、市场营销等方面支出,形成这样的差距并不奇怪。
公立医院与私立医院最显著的成本差距在于房产、土地等固定投资。对后者来说,房屋和设备投资各占总成本的约35%~40%,人员薪资占到20%,而作为国有主体出资的公立医院,相当于减轻了40%的成本负担。
不过,公立医院一次性投资虽低,但其他隐形成本负担不低。考虑到每年医疗设备折旧、房屋折旧的话,多数公立医院入不敷出。何梦乔举例说,医院价值5亿多的医疗设备,按照5.5年来折旧,每年要花去约1亿去购买医疗设备。
而从采购成本来看,私立医院购进药品耗材等方式更为灵活,通过直接与销售商谈判,集中采购有利于降低价格,相当于把医生的灰色收入阳光化,成为医院直接的运营利润,并以此增加医生的薪资水平。
目前,政府的补偿在逐步扩大,除了医保覆盖范围扩大之外,还大力支持公立医院扩张。“十五”期间,上海公立医院新建大楼费用由医院承担2/3,政府1/3;“十一五”期间,政府承担60%,医院40%。而目前上海的公立医院扩建基本都是政府投入。
然而,此种扩张亦引起院长们的担忧。上海市徐汇区中心医院院长建民认为,这一轮医疗改革三级医院扩张加速,但是基层医疗机构的建设没有受到足够重视。而何梦乔则表示:“要先看市场需要多少规模,而不是倒过来去求大规模再拿市场。要考虑提升医务人员的复合效率,而不是躺在政府补偿机制的温床上。”(第一财经日报 陆晋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