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王 热搜: 浙江  盐酸  白藜芦醇  氨基  技术  吡格列酮  吡啶  中间体  制药设备  骨科  原料药  前景广阔  武汉  中成药“避风港”或步其后尘  试剂  机构悄悄潜伏“创新药”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前沿科技 » 正文

近期宫颈癌研究进展速览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7-10-12  浏览次数:111
  宫颈癌是女性生殖道患病率最高的恶性肿瘤,位居全球女性癌症死因的第2位,严重危害女性健康。据世界卫生组织数据显示,2008年全球约有52.98万例新发宫颈癌,其中约25.51万人死于本病。我国每年约有13万女性被诊断为宫颈癌,占世界新增病例的28.8%,其中约5.3万例死亡。     近年来,科学家们在宫颈癌研究领域取得了一定的进展,本文中,小编就对相关研究进行了盘点,分享给各位!     【1】LGBT Health:如何提高变性人群宫颈癌筛查的准确率?     最近一项研究指出,用于子宫颈癌筛查的可选方案,包括HPV(human papilloma virus,人乳头瘤病毒,能引起人类皮肤和黏膜的多种良性乳头状瘤,是导致女性宫颈病变的主要原因之一)筛查等,能够提高变性男性子宫癌筛查的准确率。在这项发表在《LGBT health》杂志上的文章中,一半以上的参与者表达出了愿意自己收集样本进行HPV检测的意愿。     根据研究者们的说法,这项研究中有一半以上的参与者过去三年来没有接受过任何子宫颈癌的乳头涂片检查。该研究名为"Understanding Transgender Mens Experiences with and Preferences for Cervical Cancer Screening: A Rapid Assessment Survey",作者分别是来自迈阿密大学的Julia Seay博士,Roy Weiss博士,Christopher Salgado博士,Lydia Fein博士,以及Erin Kobetz博士。作者们重点强调了创新性的宫颈癌初步筛查手段(利用HPV等)的必要性以及强调了未来研究中对这一方法在变性人群的宫颈癌患癌风险筛查效率方面进行深入研究的重要性。     【2】Nature:鉴定出宫颈癌的新的基因组特征     在一项新的研究中,来自癌症基因组图谱研究网络(The Cancer Genome Atlas Research Network, TCGA)的研究人员鉴定出宫颈癌的新的基因组特征和分子特征。这将有助于对这种疾病进行分型,并且可能有助开发出最适合每名宫颈癌病人的靶向疗法。他们对178种原发性宫颈癌的基因组进行完整的分析,结果发现70%以上的宫颈瘤在一到两种重要的细胞信号通路中发生基因组变化。令人意外的是,他们也发现一小部分宫颈瘤并不表现出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的证据。相关研究结果于2017年1月23日在线发表在Nature期刊上,论文标题为“Integrated genomic and molecular characterization of cervical cancer”。     在全世界,每年有50多万新发宫颈癌病例和25多万宫颈癌死亡病例。美国国家癌症研究所代理主任Douglas Lowy博士说,“绝大多数宫颈癌病例是由致癌性HPV持续感染所导致的。多年来,已有有效地抵抗大多数致癌性HPV类型的预防性疫苗面世,接种它们有长期的潜力来降低宫颈癌病例数量。”     【3】自取样HPV检测助力宫颈癌筛查实现“精准筛查 便捷到家”     2017年8月15日由深圳市女医师协会妇产科专业委员会和国家子宫颈癌早诊早治示范基地提供技术指导,大族控股集团旗下深圳市都安全健康产业投资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都安全医疗”)与罗氏诊断中国共同组织的“精准筛查 便捷到家——自取样HPV检测及宫颈癌防治学术论坛暨都安全医疗自取样方案发布会”在深圳召开。会议分享了由北京大学深圳医院宫颈癌防治研究团队与美国国际防癌组织(POI)专家合作创建的,基于自取样HPV检测的宫颈癌筛查模式获得美国克利夫兰医学中心2017年度“影响人类未来的全球医学十大创新成果”,这一自取样HPV检测模式不受地域限制,检测标本易于获得且易于实验室检测分析,旨在进一步推动我国宫颈癌筛查的普及化。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肿瘤医院乔友林教授、北京大学深圳医院妇产中心主任吴瑞芳教授等出席会议,并就我国宫颈癌防治现状、自取样宫颈癌筛查项目研究成果、HPV检测对于宫颈癌的防治意义、以及自取样HPV检测技术的应用意义展开了深入探讨。都安全医疗集团总经理于继武表示,将全力支持自取样宫颈癌筛查项目,并和罗氏诊断一道,做好项目成果的市场化转化。     【4】Oncotarget:科学家发现新型宫颈癌亚型 个体化癌症疗法有望被开发     日前,一项刊登在国际杂志Oncotarget上的研究报告中,来自南卡罗来纳大学(University of South Carolina)的研究人员通过研究鉴别出了一种新型的宫颈癌亚型,其类似于大部分宫颈癌,也会由人乳头状瘤病毒(HPV)诱发,但其生长却并不会受HPV的指挥,这就表明,靶向作用肿瘤特殊的基因组通路或许就能够帮助改善患者的预后及开发新型靶向性疗法。     研究者Banister指出,目前我们利用化疗和放疗结合的治疗体系来治疗宫颈癌患者,而且这种疗法能够帮助很大一部分患者,但标准疗法对大约三分之一的患者并没有什么效果;我们就发现了一类新型的宫颈癌亚型,其具有完全不同的遗传特性,这些患者的治疗似乎就应当选用其它方法。     文章中,研究者对来自癌症基因组图谱(Cancer Genome Atlas)项目中的255份宫颈癌样本进行分析,他们发现,被认为对宫颈癌发展非常必要的HPV癌基因仅会在HPV高度活性水平或HPV失活级别的水平下进行表达。此前研究中,研究者在头颈癌患者机体中发现了HPV失活程度的存在,因此他们就推测是否了HPV失活程度的宫颈癌是否会起源于病毒驱动的癌症,本文研究中研究者就证实了这种猜测,他们发现了一种新型的分子遗传机制能够驱动HPV失活的癌症的进化。     【5】中科院大连化物所首次揭示Rheb基因突变所驱动的肾癌和宫颈癌发生、发展的分子机制     近日,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生物技术转化医学科学中心研究员刘扬带领的疾病基因组学研究团队在肿瘤转化医学领域取得新进展。该团队首次揭示了Rheb基因突变所驱动的肾癌和宫颈癌发生、发展的分子机制,并提供了可潜在用于治疗Rheb突变型肿瘤的新临床策略和方法。相关成果发表在oncogene 杂志上。     TSC/mTOR信号通路是调节细胞生存、代谢、增殖和自噬等生物学行为的一条重要信号通路,在很多肿瘤中该信号通路的异常激活都会导致与肿瘤增殖相关蛋白的过表达。最近的肿瘤全基因组测序结果表明,宫颈癌与肾癌中存在较高频率的Rheb-Y35N位点突变,但该基因突变所引起的肿瘤发生的分子机制目前尚不清楚。针对此问题,该研究团队通过一系列细胞水平和小鼠模型的研究,证明该突变可以引起MAPK信号通路的持续激活,从而促进肿瘤细胞的增殖和存活。协同抑制MAPK和mTOR信号通路可以有效地抑制Rheb-Y35N诱导的肿瘤细胞的生长。     【6】狙击宫颈癌新“武器” 让癌前病变不再隐形     宫颈癌是全球女性第三大、中国女性第二大最常见的癌症。根据全国肿瘤登记中心发布的《2013中国肿瘤登记年报》显示,我国宫颈癌发病率逐年增高,且呈年轻化趋势,每年约有15万新发宫颈癌病例,约占全球患者总数的1/3,近8万妇女因此死亡。     值此第二届中国优生科学协会阴道镜和宫颈病理学分会(CSCCP)暨第十三届全国子宫颈癌前病变及子宫颈癌热点研讨会召开之际,全球体外诊断领导者罗氏诊断今天宣布:CINtec PLUS细胞学检测正式在中国上市,结合cobas 高危型HPV基因检测,为宫颈癌早期诊断、危险分层与治疗提供完整的解决方案。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妇科主任郭红燕教授表示:"宫颈癌是目前唯一病因明确、可以早期预防和治疗、可以彻底根除的恶性肿瘤。早诊早治是抵御宫颈癌最为有效的方法,通过临床检测及早发现癌前病变,对宫颈癌的防治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罗氏诊断CINtec PLUS细胞学检测弥补现有宫颈癌细胞学检测的不足,提高宫颈癌前病变的检出率,减少和避免不必要的阴道镜检查,帮助医生对高危型HPV感染人群进行危险分层管理,更准确地发现潜在的高级别病变患者,从而实现早期干预,最大化提高宫颈癌前病变的治愈率。"     【7】The Lancet Oncology:预防宫颈癌,打一针就行!     宫颈癌是全球最致命但也是最容易预防的女性癌症类型,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是罪魁祸首,导致了99%的宫颈癌病例,其中2种基因型(HPV-16/18)占到了70%。接种疫苗是预防宫颈癌的一种有效手段,当前宫颈癌疫苗的免疫程序通常为2针(0,6个月)或者3针(0,1,6个月)。然而令人担忧的现实情况是,有相当多的年轻女性并没有按规定及时地完成2针或3针注注射。这是否会降低疫苗预防HPV感染的效果呢?近日,来自美国路易斯维尔大学(UL)的研究人员,对宫颈癌疫苗Cervarix(HPV16/18 AS04)2个大规模随机双盲III期研究(NCT00128661,NCT001226810)的数据进行了汇总分析,比较了注射1针、2针、3针疫苗预防HPV感染的有效性。结果发现,接种Cervarix预防主要基因型HPV毒株(HPV-16/18)感染时,接种1针与2针或3针的免疫保护率一样好(85.7% vs 76.0% vs 77.0%)。该项激动人心的研究结果已于近日发表于国际期刊《柳叶刀?肿瘤学》(The Lancet Oncology)(IF=24.752)。     研究的共同作者、路易斯威尔大学医学院Diane Harper博士表示,这些激动人心的发现,有望解决宫颈癌疫苗接种方面存在的严重现实问题,即:有多达三分之二的年轻女性没有及时地完成免疫程序所要求的全部2针或3针接种。而对于卫生当局,这一发现则意味着,尽管大多数女性并没有完成接种程序,但也没有浪费钱。     【8】MCB:关键蛋白或可有效抑制宫颈癌细胞的生长     近日,刊登在国际杂志Molecular and Cellular Biology上的一项研究论文中,来自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Los Angeles)的研究人员通过研究鉴别出了一种特殊蛋白,该蛋白或可抑制宫颈癌细胞的生长,该项研究发现或可帮助开发治疗宫颈癌的新型个体化疗法。     研究者Eri Srivatsan说道,我们利用人类组织样本和小鼠模型进行了长达5年的研究,最终发现,一种名为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剂E/M的蛋白质可以抑制细胞炎症,而细胞炎症往往是引发宫颈癌细胞生长的主要原因。一般情况下,当女性感染了来自男伴机体的人乳头瘤病毒后就会导致炎症发生,人乳头瘤病毒最终就会引发宫颈癌的发生,而诸如吸烟等环境因素也和宫颈癌的发生密切相关。     研究者指出,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剂E/M可以抑制NFkB蛋白的活性,从而调节机体炎症,最终炎症降低就会减缓肿瘤细胞的生长。Srivatsan教授说道,当关键的抑制机制被破坏后,细胞就会产生炎症反应来帮助癌症发展,本文中我们鉴别出了可以调节上述过程的关键蛋白,同时我们也首次发现,通过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剂E/M介导的蛋白激酶的抑制或许在调节细胞炎性反应上扮演着关键性的调节角色。     【9】JGO:美国临床肿瘤学协会发布侵袭性宫颈癌患者护理指南     近日,美国临床肿瘤学协会制定了侵袭性宫颈癌患者管理和姑息疗法的新型指导准则,同时该项临床指导准则也刊登于Journal of Global Oncology杂志上。     来自美国西奈山伊坎医学院(Icahn School of Medicine)的研究人员Linus T. Chuang博士及其同事制定出了这套关于侵袭性宫颈癌患者临床管理和护理的准则,文章中,研究者对未能产生足够质量保证的相关文献进行了系统性的回顾,以此来支持新型准则的实施,研究者们在该项准则上达成了一定的共识;与此同时研究者们还对5套指南、8项系统性的评论进行了回顾,并进行了相应的成本疗效分析。     研究者指出,临床医生应当提供以抗肿瘤和姑息疗法干预措施为基础的最为有效的证据,如果不能获得这些相关证据,病人或许就需要依赖护理的能力和资源来进行较低模式的治疗。     【10】JCO:晚期宫颈癌的鸡尾酒疗法     近日,德州大学西南医学中心癌症研究人员发现:标准化疗药物与阻断癌细胞分裂的药物相结合,能改善晚期宫颈癌患者的生存。     抗癌鸡尾酒疗法:化疗药物顺铂与培美曲塞(阻止癌细胞的分裂药物)结合,表现出对晚期,持续性或复发性宫颈癌可喜的治疗结果。David Miller说:我们发现培美曲塞联合顺铂,是毒性较低,耐受性良好的疗法,应成为治疗宫颈癌的新方法。     在II期临床试验中,Miller博士和美国国家癌症研究所同事发现,对于还没有接受过化疗的病人,给予鸡尾酒组合疗法后有31%的回应率,持续时间长达7个月,并且有12个月的总生存期。而顺铂与化疗药紫杉醇联合疗法,患者肿瘤响应率为29%,持续时间最多6个月,有13个月的整体存活期。
 
关键词: 宫颈癌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展会信息 | 欢迎扫码下载展会杂志电子版 | 帮助中心 | 国际注册与认证 | 服务指南 | 黄金板块 | 本站服务 | 联系方式 | 版权隐私 | 使用协议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