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网9月29日讯 目前国内的不良反应管理主要信息发布途径为《药品不良反应信息通报》《药物警戒快讯》《不良反应监测年度报告》等方式。对于发生较严重不良反应的药品,通过开展评价,采取修改说明书、限制使用,直至撤销药品批准证明文件等手段。对于发生严重不良反应的药物批次,CFDA将问题批号产品全部召回,并且停止产品销售,彻查药品质量问题原因,针对查明的原因进行整改;在未查明原因、未整改到位之前不得恢复销售。
随着全生命周期管理相关政策的推动,CFDA对药品不良反应的容忍度将越来越低。
三类注射剂常被点名
据悉,CFDA近年来对41个药品发布《药品不良反应信息通报》,对344个药品发布《药物警戒快讯》,修订了80个药品的说明书。《药品不良反应信息通报》主要针对的是在我国药品不良反应数据库监测严重不良反应的药品,《药物警戒快讯》更多是针对国际各国药监所发布的药品不良反应公告的汇总。
药品不良反应/事件报告按药品给药途径分布中,注射给药占比50%以上。严重药品不良反应/事件报告按药品给药途径分布中,注射给药占比更是高达80%以上。
笔者整理数据后发现,大多数上了《药品不良反应信息通报》的注射剂都会要求修订说明书,说明书主要完善的内容为警示语、不良反应、禁忌等相关信息。进入《药品不良反应信息通报》的注射剂主要是中药注射剂、多组分生化药注射剂和抗感染药注射剂。这三类也是历年《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年度报告》中常常被点名的品类。
其中,《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年度报告》统计发现,化学药注射剂的不良反应表现多为皮疹、瘙痒、恶心、呕吐、胸闷、过敏反应、头晕、心悸、寒战、发热等;中药注射剂的不良反应表现多为皮疹、瘙痒、胸闷、恶心、心悸、寒战、过敏反应、头晕、呕吐、呼吸困难等。
注射剂面临洗牌
工艺核对、注射剂上市后再评价、不良反应监测制度升级,所有涉及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的政策都是影响注射剂存亡的政策。
CFDA目前已建立通过日监测、周汇总、季度分析等方法对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数据进行分析评价的制度。未来,将由过去的医疗机构报告不良反应/事件制度,改为药品上市许可持有人为主体的不良反应/事件报告制度。药品上市许可持有人将承担所生产的药品不良反应/事件报告的责任,并根据不良反应/事件提出完善质量控制措施,提出修改说明书及标签申请。
目前,在全国不良反应报告数据中,来自企业的报告仅占1.4%;医疗机构对不良反应报告还没有予以足够的重视,在已注册的1500余家三级医疗机构中,近半数处于“零报告”状态。未来,医疗机构的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将进入常态,企业亦要建立药品不良反应管理部门收集相关数据。
CFDA力争用5~10年时间基本完成已上市注射剂再评价工作。通过再评价的,享受化学仿制药口服固体制剂质量和疗效一致性评价的相关政策。疗效一致性评价目前是分批进行的,首批开展了基药289个口服药。注射剂的再评价也有可能分批进行,首批要求进行再评价的注射剂有可能是基药或医保目录的注射剂品种,也可能是急需提升质量、常被药品不良反应信息通报的注射剂品种。
鉴于注射剂的用药渠道主要为医疗机构,进入再评价目录的注射剂如果没能按期完成再评价,就只能退出市场。相较于未通过一致性评价的口服药产品还可以在药店渠道销售,注射剂再评价对行业的洗牌效应更大。
对于一些原研药未在国内上市但首仿药已上市且独家的注射剂来说,国内的竞争对手将要按化学药品注册分类新三类注册启动新三类临床,若参比制剂在国外很难买到,则有望享受5~10年的市场独家独占期。政策为此类产品提高了竞争壁垒。
展望<<<
化学药注射剂方面,从企业参比制剂的备案情况看,不少注射剂已开始启动相关研究,以抗感染类药为主。
中药注射剂以往虽然常常被列入不良反应通报名单,但并不影响其销售。而如果CFDA调高不良反应安全隐患的标准,那么中药注射剂被召回以及暂停生产、销售和使用的风险就会提高。因此,生产企业应尽快启动质量研究,例如结合批准上市时的研究情况、上市后跟踪研究情况等进行综合分析,开展产品成分、作用机理和临床试验研究,评估其安全性、有效性和质量可控性,提升质量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