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仁堂商业公司上半年营业收入346,548.38万元,同比增长20.53%;营业利润 21,966.71万元,比增8.77%;净利润16,101.55万元,比增6.41%;期末总资产340,602.48万元。截至2017年6月30日,旗下门店总数达622 家(2016年底时为571家)。”
上述数据截取整理自北京同仁堂股份有限公司8月28日晚间披露的2017中期报告。
这里的“同仁堂商业公司”指同仁堂的控股子公司(投资占比51.98%)——北京同仁堂商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其注册资本20,825万元,主要经营中成药、中药饮片、化学药制剂、生化药品,投资管理等,是同仁堂的商业零售平台。
对于2017年的药品零售行业发展环境,同仁堂方面的判断是“较以往有所回暖,但总体市场消费动能依然不足”,因此同仁堂商业公司坚持发展速度服从发展质量,质量和速度合理兼顾的理念,持续推进终端网络建设,并根据季节、区域、人群特点开展丰富多样的推广活动,加强重点品种的推介力度。同时,严抓内部管理,从品牌使用、质量监控、信息传递等多环节入手,强化内控规范,总体提升运营质量。
相较于零售板块两成以上的增长速度,同仁堂整体虽也呈现正向增长的态势,但势头远远不如——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699,930.79万元,比增9.62%;营业利润124,148.68万元,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59,980.21万元,比增6.49%;综合毛利率48.26%。
同仁堂医药工业的毛利率高达53.40%,远远高于医药商业29.50%的成绩,这得益于中成药制造在同仁堂体系内的核心地位。
上半年,同仁堂营销团队结合同仁牛黄清心丸等为代表的主力品种与坤宝丸、调经促孕丸等为代表的发展品种两大品种群的运作情况,又重新划定了包括左归丸、苏合香丸在内的140多个品种作为潜力品种群。
对于主力品种,予以倾力打造,突出“同仁”系列品种的独家、品牌、疗效等优势,较好的巩固市场份额并提升销售水平;对于发展品种,结合区域加强管理,继续对空白市场进行拓展,并有效维护区域间的销售秩序,强化责任落实;对于潜力品种,重点融合区域需求与品种特性,按照“一品一策”、“一区一策”和“分类定策”模式进行培育。
据中报披露,同仁堂主营业务产品中,位列销售收入前五名的是安宫牛黄系列、六味地黄系列、阿胶系列、同仁牛黄清心系列及同仁大活络系列,上半年合计实现营业收入189,042.53万元,较上年同期增长5.15%,占同仁堂医药工业板块营收总额的42.87%,高于上年同期的42.46%;毛利率高达62.43%,较上年同期增加1.73个百分点。
在渠道建设与拓展中,同仁堂在持续巩固原有OTC市场领域的基础上,在重点区域及时做好服务对接,确保 OTC、医疗双渠道的供货。截止6月30日,经验收合格的同仁堂药品专柜达122家。同时,同仁堂还选取部分潜力品种与药酒类新品,尝试以终端销售平台的方式打开市场。此外,还选取两个传统品种初步试点互联网销售。
1.北京同仁堂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 香港联合交易所主板市场挂牌上市,注册资本 128,078.40 万元,同仁堂持股46.85%,主营业务为医药技术开发、技术咨询、制造、销售中成药及生物制剂,产品以颗粒剂、水蜜丸剂、片剂和软胶囊剂四种剂型为主,主要产品有六味地黄丸、牛黄解毒片、感冒清热颗粒和阿胶等。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278,111.00万元,同比增长2.71%;营业利润 69,267.83万元,同比增长1.60%;净利润58,027.06万元,比增1.57%;期末总资产893,271.20万元。
2.北京同仁堂国药有限公司 2013年5月7日在香港联合交易所创业板发行上市,股份总数为83,710.00万股,同仁堂持股33.62%,同仁堂科技持股38.05%,主要在海外发展分销网络以及制造销售中药产品。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55,070.76万元,同比增长20.73%,营业利润28,290.00万元,比增17.38%;净利润23,465.98万元,比增16.63%;期末总资产223,269.05万元。报告期内,增设3家零售终端,业务覆盖中国境外19个国家及地区,零售终端达70个。截至2017年6月30日,其境外资产223,269.05万元,占总资产的比例为12.07%。(中国药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