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生部部长陈竺1月5日在2012年全国卫生工作会议上说,经过几年努力,我国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框架已初步建立,并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将长久地造福国民健康,也为医改这一世界性难题探索了中国式解决办法。同时,一些长期困扰卫生事业科学发展的结构性问题开始出现好转趋势,有的正在发生变化,有的已经出现重大结构性改善。
难题·缓解
陈竺说,三年医改,广大医药卫生人员充分发挥主力军作用,使得老百姓看病就医感受有了较大改善。
看病难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得到缓解。15分钟内可到达医疗机构住户比例从2008年的80.3%提高到2011年的83.3%,农村地区从75.6%提高到80.8%。
看病贵问题有所改善。我国96.6%的居民已经拥有了基本医疗保险。参合农民自付医药费用比例从2008年的73.4%下降到2011年的49.5%,看病就医经济负担大大减轻。按可比价格计算,2008年~2011年公立医院门诊和住院费用增长速度均控制在7%以内,减缓了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医疗费用快速增长的势头。
患者满意度得到提升。调查显示,2011年与2008年比,城市住院病人不满意率下降7个百分点,农村下降13个百分点。据对10省(区)考核,群众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满意度均在90%以上。
我国居民健康指标已进入较快改善时期,这是老百姓得到的最大实惠。2008年~2011年,孕产妇死亡率从34.2/10万下降到26.1/10万,婴儿死亡率从14.9%。下降到12.1%。
结构·变化
陈竺说,随着各项医改任务的落实,卫生事业正在发生结构性变化。
我国卫生资源配置结构发生明显变化。重城市轻农村、重医疗轻预防、重高端轻基本、重西医轻中医的问题正在扭转,公共财政投入向基层、农村和公共卫生倾斜的导向作用不断增强。(下转第3版)(上接第1版)
2009年和2010年,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净资产增幅达55%,县级医院增加39%,均高于城市医院增幅。2011年,乡镇卫生院人员达到120万人,比2005年增长18.7%,其中大专以上学历人员比重从23%提高到40%。过去5年,中医师占医师队伍的比重从10.3%提高到12.2%。
卫生总费用发生重大结构性变化。2001年,我国卫生总费用中个人卫生支出比重高达60%,政府预算卫生支出和社会卫生支出分别仅占16%和24%。2010年,个人卫生支出的比重已经下降到35.5%,政府预算和社会卫生支出的比重分别提高到了28.6%和35.9%。这一变化说明我国卫生筹资结构趋向合理,居民负担相对减轻,公平性显著改善。据估算,全国卫生总支出大约为2224亿元,其中公共财政所占比例必然会有明显增加,仅新农合政府补助标准提升到200元和人均公共卫生服务费用提升至25元,这两项的投入就超过了1000亿元。
群众卫生服务利用结构开始发生变化,基层医疗卫生服务量增长较快,2011年比2005年诊疗人次增加11.9亿,增长了45.7%;出院人数增加了2022万,增长1.2倍。
差距·缩小
陈竺说,通过三年医改,城乡和地区间卫生发展差距逐步缩小。
调查显示,2003年我国城乡居民享有医疗保障的比例分别为55%和21%,2011年这个比例分别增至89%和97%。
监测显示,城乡居民健康指标差距也在缩小,孕产妇死亡率城乡之比由2005年的12.15缩小为2010年的11.01;婴儿死亡率的城乡差距也从7.2个千分点下降到5.9个千分点。农村住院分娩率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的差异由2003年的34个百分点下降到2010年的2个百分点。(健康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