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产能过剩及环保政策日益趋严双向压力下,国内原料药企业淘汰赛正在加速。治污成本逐渐提升,部分中小药企对环保整治投入不足,导致不达标被限产或停产。治污能力及成本成为未来制药企业的核心竞争要素。
北京商报记者了解到,北京原料药厂后期有可能将关停搬离,西部地区原料药厂家将集体搬迁入园区,以便严格控制其排水和废气污染。如果药厂选择迁出,药企需支付高昂的环境管理费;选择留下,污染治理又是绕不开的难题。
环保压力加大
原料药生产往往带来严重的环境污染。北京商报记者了解到,2017年2月以来,环保部在北京、天津、河北、 山西、山东、河南等地开展空气质量专项督查。此次专项督查由时任环保部部长陈吉宁及另外四位副部长带队,采取督查组进驻地方的形式。在此次环保部专项督查对象中,河北、山东是原料药及化工中间体主产区。根据石家庄市发布的《2017年防治大气污染工作方案》,要求医药企业实施错峰生产、限产停产。业内分析认为,继2016年底因“雾霾”限产停产后,位于石家庄的华北制药、石药集团等药企或将再次迎来新一轮的生产调控。
近年来,相关环保标准与政策陆续出台,原料药行业的生存空间受到“压制”。公开资料显示,2010年7月,环保部发布并全面强制实施《制药工业水污染物排放标准》;2013年,环保部将全面排查整治医药行业环境污染问题作为环保专项行动的第三大重点任务;2016年,环境保护税法出台,将环保费改为环保税,原料药等高污染行业将课收重税。去年末出台的《“十三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中,要求原料药制造业推进行业达标排放改造。
中国化药协会资深副会长张明禹曾表示,2017年制药行业面临比往年更加巨大的环保压力,绿色环保、清洁生产等概念对于药企不再是锦上添花,而是关乎企业生死的大事。
淘汰加速
在产能过剩及环保政策日益趋严双向压力下,国内原料药企业淘汰赛正在加速。治污成本逐渐提升,部分中小药企对环保整治投入不足,导致不达标被限产或停产。北京商报记者了解到,近年来涉及环境问题的制药企业并不在少数,哈药集团、云南制药、联邦制药、海正药业等大型药企都曾被环保部门督察整改。资料显示,2015年11月,山东新华制药(湖田园区)等化工企业当时因雾霾治理需要就曾被限产30%以上。
分析认为,原料药生产工艺技术线路长,投入的原辅料种类多,其中一些属于危险化学品。由于投入的物料产成品转化率较低,具有生物毒性的特点;投入单类物料的数量较少,在废弃物中单一废弃物的回收经济率不高,难以实现废弃物资源化,一般只能作为废弃物处理,这也将造成企业环境治理负担较大。
张明禹表示,面对越来越严格的环保要求,落后、低水平重复建设、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超标污染企业将难以生存。一位不愿具名的分析人士表示,医药企业治污费用较高甚至高达上亿元。几年前国家环保执法力度没有那么大,部分企业宁愿被罚款也不愿意在环保上投入精力,如今环保力度加大,一些污染大户将面临被关门的风险,这也将促使行业整合提速。
被迫转型
环保政策逐渐收紧,部分原料药企业选择转型。上述不愿具名分析人士表示,中国原料药大部分用于出口,且整体产出超出需求,企业进行转型升级不仅是减轻环保压力的需要,也是长期发展的需要。
事实上,目前已经有多家原料药企业转型。公开资料显示,2011年前后华北制药开启了“以创新驱动发展,实现从原料药向制剂药转变”的战略转型。转型开始后华北制药重点发展“抗感染、抗肿瘤、心脑血管和免疫调节”四大领域。海正药业近些年始终处于由原料药向制剂药转型阶段,海正药业主营业务收入主要由原料药、自产制剂销售以及第三方药品销售构成。
石药集团上市之初公司主营业务为青霉素系列、头孢菌素系列和维生素C系列的原料药。经过十几年的发展,石药集团将恩必普药业、欧意药业和新诺威药业等创新药业务纳入麾下,创新药已经成为石药集团业绩增长的发动机。根据兴业证券研究所发布的研报显示,在原料药和普药增长乏力背景下,创新药已经成为石药集团业绩主要增长点,销售收入2012-2015年复合增长率高达约43%。(中国制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