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王 热搜: 浙江  盐酸  白藜芦醇  氨基  技术  吡格列酮  吡啶  中间体  制药设备  骨科  原料药  前景广阔  武汉  中成药“避风港”或步其后尘  试剂  机构悄悄潜伏“创新药”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市场纵览 » 正文

摆脱“洋证据” 中国新药亟待集体发力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7-07-10  浏览次数:94
    拜尔制药公司首席科学家刘胜江博士表示,如果是中国自己研制的新药,药品说明书自然而然会依据“中国证据”,而目前很多药品是国外已上市销售的药品,引进中国的。对此,业内人士都迫切希望中国新药能够尽快“诞生”。

    “中国的药品说明书依据‘洋证据’制定,那是因为鲜有‘中国新药’。”7月5日,北京—加州华人生物医药企业家论坛在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举办,组委会副主席、拜尔制药公司首席科学家刘胜江博士这样理解“洋证据”得出的“洋指导”在中国人身上水土不服。

    有研究发现,某引进的降血脂药的最大剂量指导,对中国人的肌肉损害发生率是标准的10倍。刘胜江说,如果是中国自己研制的新药,药品说明书自然而然会依据“中国证据”,而目前很多药品是国外已上市销售的药品,引进中国的。

    这无疑是对中国新药“诞生”的催促。“保障公众健康的新药正在加快审评,”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药品审评中心主任许嘉齐介绍,中国药品审评制度改革正在推进2.0版。

    “2015年我国药品审评积压2.2万件,截至昨天积压量已降到5000件以下。”

    “几年前,我们的第一个新药19个月获得批件,现在2个月可以拿到批件。”北京天广实生物公司负责人介绍。

    “新药专利有保护期限,如果完成审评后只剩下三五年,谁还研发新药?”许嘉齐表示,创新药品审评能力必须加强,由于药品专利保护期限从申请日起算,美国、日本都实施专利补偿期限制度,为此,审评改革也正在全面与国际接轨。6月19日,中国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以成员身份加入ICH(国际人用药品注册技术协调会),国际创新药不会在中国晚上市,中国企业也能同步进行国际注册。

    接轨国际几乎是在“倒逼”评审效率的提高。“我们完善了审评体制,Ⅰ期临床时,申请人就可与审评科学家沟通,”许嘉齐介绍,改革的目标是“守护公众健康、鼓励医药创新、提高产业质量”。

    “我非常欣喜能有机会系统地了解中国药品评审的改革,正符合了论坛作为‘沟通平台’的定位,”刘胜江说,“我自己公司的新药也会到中国参加审评。(科技日报)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展会信息 | 欢迎扫码下载展会杂志电子版 | 帮助中心 | 国际注册与认证 | 服务指南 | 黄金板块 | 本站服务 | 联系方式 | 版权隐私 | 使用协议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