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王 热搜: 浙江  盐酸  白藜芦醇  氨基  技术  吡格列酮  吡啶  中间体  制药设备  骨科  原料药  前景广阔  武汉  中成药“避风港”或步其后尘  试剂  机构悄悄潜伏“创新药”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行业动态 » 正文

医药生产商自称夹缝中生存 药品价格透明最重要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1-12-29  浏览次数:276

    2010年,基本药物全省集中采购价格比集中采购前的实际销售价降低了26%,同时,据云南省有关部门抽样调查,乡镇卫生院次均门诊费用从2008年的53.4元下降到2010年的38元,下降近29个百分点。

    江中药业主打产品“健胃消食片”毛利率急剧下降,2008年和2009年公司的毛利率分别为62.99%和62.57%,而2010年则下降到43.90%,到了今年一季度更是下降到40.13%。

    一味降价显然不现实,价格透明才是消费者最需要的。

    2011年,药品价格在中国医疗体系仍是无法回避的话题。按照卫生部要求,全国须在2011年“初步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基药”目录内的招标采购、限价销售成为降低药价的主要手段。于是,自2011年6月起,云南省在所有政府举办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基本药物实行零差率销售。云南省卫生厅公布的数据称,2010年基本药物集中采购价、乡镇卫生院次均门诊费用下降接近30%,部分基层医疗机构及部分慢性病处方药明显下降。

    面对国家发改委27次宣布降低药价,消费者多为之叫好。然而,是否落到实处?

    在年终的调查中,我们发现,一年下来,药价下降的幅度并不能让消费者满意,药价虚高仍然被很多人诟病,这一点,从近期走红的名为“降药价”网站上的数据可见一斑;而另一头,药品生产企业却为之忧虑,尤其是中成药企业,产品销售价降低的同时,还不得不面对原材料价格上涨的压力。

    那么,如网上晒的“不少常用药零售价是出厂价的两倍算是正常,有的相差5倍甚至更高”,这中间的差价到底去了哪?

    处方药价格降幅明显

    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实施之后,数百种常用药和部分大病药品进入基本药物目录,有的地方政府在招标时还新增了一些品种。截至去年底,云南省共有11210个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施了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占全省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比例达73%。今年6月1日起,云南省在所有政府举办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基本药物实行零差率销售。同时,昆明市9家公立医院开始实行基本药物制度。业界认为,此举标志着云南省基本药物制度的贯彻,但高级别医院不在此列。

    与此同时,云南省卫生厅也公布了基本药物制度对药品价格的影响。2010年,基本药物全省集中采购价格比集中采购前的实际销售价降低了26%,同时,据云南省有关部门抽样调查,乡镇卫生院次均门诊费用从2008年的53.4元下降到2010年的38元,下降近29个百分点。

    被普遍引用的另一组数据是,由于基本药物制度的实施,与去年同期相比,昆明市乡镇卫生院、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门诊人均处方费用下降15%;玉溪市高血压、糖尿病、消化系统疾病人均处方费用分别下降21.76%、12.13%、5.59%。

    国家发改委在全国范围内发出的第27次药品降价通知称,从今年3月28日起部分药品降价,特别是主要用于治疗感染和心血管疾病的抗生素和循环系统类药品最高零售价格。调整后的价格比现行规定价格平均降低21%,预计每年可减轻群众负担近100亿元。

    按照国家要求,药品降价后,各医疗卫生机构,社会零售药店及其他药品生产经营单位销售相关药品的价格不得超过这次公布的价格,随后全国多个省份药品价格明显下降。然而消费者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关心。价格降了,是否真能买到实惠药呢?成份、含量上会有变化吗?“药品招标采购水很深”,一位业内人士感叹。有媒体报道,深圳有关部门曾多次提出在广东省统一采购平台的基础上进一步降低药价的方案,但均未获得省有关部门的通过。

    销售渠道决定药价

    至于非处方药,其中不乏消费者耳熟能详的名称,遇到头疼咳嗽的常见症状,很多人首先想到的可能是楼下的连锁药店。“一些小症状就去药店买几样药,不值得去医院。”在昆明工作的朱小姐说,虽然医药费在下降,但是医院门诊收费仍然不低,医保也有各个级别的分担比例,一般小毛病基本不会考虑去看医生。

    在药店经营者眼中,医药流通领域市场的开放,其实让连锁药店担当了药品降价的“急先锋”。“2008年、2009年,云南的连锁药店都不断降价,更早的降价也有过几次,其实这都走在医院药品降价前面。”昆明某药品连锁店高层称,现在非处方药的市场竞争比较充分,连锁店到处都是,都在抢着发展会员,以带来稳定的消费群体,同时也带来更透明的价格,消费者有更大的选择空间。

    在消费者看来,非处方药的消费如日用品一样简单,甚至可以货比三家,但是处方药的使用就是另外一回事。“医生说某种病必须用某种药,你能说不用吗?”在医院就医的大部分人都有类似的经历,尤其是用药决定权在专业的医师一方时,就医者早就失去了对药品价格的话语权。

    业内人士认为,药品的销售渠道至关重要,尤其是处方药,只能凭医生处方销售,而很多医院设法阻止处方流出医院,因此消费者在药店购买处方药困难重重。另一方面,药品销售代理或厂商缺乏对药店销售处方药的动力,为了节约成本都将医院作为唯一销售渠道,医院已经成为处方药销售最重要的渠道。

    惮于对如此重要的渠道的依赖,云南省卫生厅2005年提出,医院药品收入占业务总收入比例不得超过45%。6年来,全省三级医院使用药品的比例占业务总收入都低于45%。在此基础上,云南省卫生厅又对销售比例作出调整,试图让价格受限的基本药物占更大比例。调整后,三级医院必须使用基本药物不低于10%,州市级医院不低于20%,县级医院不低于35%,使患者用药方面的费用有所降低。

    中间环节在哪里?

    药价下降的幅度并不能让消费者满意,药价虚高仍然被很多人诟病,药品出厂价与零售价之间的巨额差价让消费者恨之入骨。在近期走红的名为“降药价”的网站,不少常用药零售价是出厂价的两倍算是正常,有的相差5倍甚至更高。

    记者查询“降药价”网站发现,云南滇中药业生产的一剂“复方穿心莲片”供货价为1.05元,零售价则要8.9元;云南永安药业生产的“乙酰吉他霉素片”零售价44元,而供货价仅4.5元;而像云南金泰得三七药业生产的“血塞通片”由12.8元的供货价变成28.5元的零售价,2倍的加价幅度算是“正常现象”。

    CCTV记者经过长达一年的调查发现,一些常用药品医院零售价比出厂价高出很多。从药厂到医院,中间利润均超过500%,最高达到6500%以上。医药代理公司、药品招标、医院、医生等各个环节瓜分差价,这成了令药价飙升“潜规则”。

    中国药学会医药政策研究中心执行主任宋瑞霖告诉媒体,不能以出厂价(厂家供货价)来作为药品的正常底价,这一价格并不包含消费者看不见的中间成本,与多数企业的运作方式有关。

    宋瑞霖解释说,药企的普遍做法是,将药品卖给代理商经销,也就是俗称的大包商,由大包商进行销售配送。现在看到的出厂价,仅仅是药品生产成本加上药企的利润,而推广、税收、仓储、投标、配送等刚性成本全部转给了大包商。“如果推广、仓储、投标、配送等工作都由药企自己做的话,那么一支盐酸奈福泮注射液的出厂价可能要3.2元了。”他说。

    昆明一家中成药生产商某高管也向记者证实,很多规模小的企业,并没有实力自己来开拓市场,各省在基本药物目录下自主招标更是如此,如果没有一个可靠的代理人或者承包商,药品很难胜出。“是一种策略,也节约了成本。”这位高管说,“可是一旦出厂,药厂基本没办法干预价格,顶多维护正常的价格体系。”

    根据我国目前药品的定价方式,属于政府管理价格的范围只有列入国家基本医疗保险的药品以及少数生产经营具有垄断性的特殊药品,仅占市场流通药品数量的20%。然而,另外80%的药品都是由企业自主定价,这部分药品即使价格虚高,政府也无从干预,不过其中有很大比例属于竞争较充分的非处方药。

    药品生产商叫屈

    在消费者对药品降价幅度还不满意的时候,药品生产商却开始委屈连连。“不能再这样降下去了,让药品生产企业怎么活?特别是基本药物占比大的企业就没法做。”云南省医药行业协会会长王维生告诉记者,药品生产商虽然经历了高增长的时期,也被认为是暴利行业,但是随着基本药物制度的执行、生产标准的提高,以及原材料、研发成本的提高,正在面临产品价格与投入成本的夹板式考验。

    知名抗生素和原料药生产商华北制药就面临这样的考验,公司主营产品如维生素类毛利率明显下降,国家发改委对抗生素和循环系统药品的最高零售价格限制,直接导致公司前三季度亏损。华北制药证券部人士上周五告诉记者,今年下半年经营环境并未的到改善,公司仍然面临结构调整和转型,并正在生物技术和医药物流积极探索。

    中成药生产企业更是惨淡,由于主要原材料价格上涨,江中药业、华润三九、丽珠集团等知名中成药生产商遭遇寒冬,主要产品毛利率呈不断下滑趋势。因太子参价格上涨了大约20倍,江中药业主打产品“健胃消食片”毛利率急剧下降,2008年和2009年公司的毛利率分别为62.99%和62.57%,而2010年则下降到43.90%,到了今年一季度更是下降到40.13%。

    另外一些企业,如昆明制药、康恩贝等,或在销售渠道,或在新品市场开发,或在产品结构方面有明显调整,支持其毛利率稳定甚至有所提高。康恩贝2011半年报显示,公司二季度毛利率为65%,上升3个百分点,毛利率创3年新高。独家产品的定价优势,也让一些企业日子很好过,云南白药和昆明制药都是其中的受益者。

    面对喜忧参半的市场,王维生认为,国家对药品价格的限制,不能一味拿药品生产商开刀。“像安徽模式的药品招标,即使中标了企业都不敢生产,有的原料涨的离谱。”王维生说,唯低价的招标模式应该到改变的时候了,现在中成药企业要么等着中药材价格回落,要么等着有实力的企业来兼并,并且这其中很多企业对市场并不在行。

    更有企业担忧,近期国家发改委正在调研药品生产商的制造成本和药品出厂价格,这被市场解读为国家发改委酝酿新一轮药品降价的信号。“药品降价”在2012年还会否上演,让我们拭目以待!(云南信息报  宁博)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展会信息 | 欢迎扫码下载展会杂志电子版 | 帮助中心 | 国际注册与认证 | 服务指南 | 黄金板块 | 本站服务 | 联系方式 | 版权隐私 | 使用协议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