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辽宁省的医药产业得到了快速发展,并取得了优异的成绩。辽宁省医药产业迅猛发展的背后,是众多优质企业的支撑。据悉,在沈阳市27家纳税大户企业中,有5家是医药企业。
近日,国家工信部下发了《中国制造2025分省市指南(2017年度)》,辽宁省生物医药行业的7大类项目作为重点领域入围其中,凸显了辽宁省该行业的巨大潜力。
记者了解到,今年1月至4月,生物制药主营业务收入占全省医药工业12.3%,而利润总额占医药的25.3%,利润率高达35.2%。可以肯定地说,生物制药目前是辽宁省盈利能力最强的子行业。
今年一季度,辽宁省医药产业重点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利润增速分别为11.7%和30.6%,全省医药工业利润率高达16.6%,盈利能力位居全省工业之首,高于全国平均水平6个百分点。
今年前两个月,全省工业主营业务收入中,医药行业占2.1%,支撑了全省工业8%的利润。沈阳市27家纳税大户企业中,5家是医药企业。
高利润、增长快、占比不大、贡献不小。“小而强、快而稳”让医药产业脱颖而出,令人刮目相看。
上周,记者在沈阳三生、远大诺康等企业进行采访,真切地感受到,辽宁省医药产业迅猛发展的背后,是众多优质企业的支撑。
开发一种新药或需10年时间
成功率却不足10%
新品成功上市是生机所在
企业必须时刻关注最新技术
6月1日,在沈阳三生制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沈阳三生”),记者见到了已经在业内小有名气的总经理苏冬梅,她不仅是企业的管理者,也是研发团队的重要成员。
“我们在沈阳、上海、杭州、深圳拥有4个生产基地。”苏冬梅告诉记者,他们已经有了40多个自主研发产品,特别是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特比澳)等产品,填补了世界空白,目前全球市场占有率达40%,并有逐年上涨的趋势。
对于生物制药来说,每一家企业都是建立在一两项核心技术之上的,支撑企业发展的也是核心技术所衍生出的产品。但是,研发并不是一句简单的口号,背后不仅需要稳定的资金来源,还需要精准的项目选择、过硬的技术团队、科学的管理以及坚韧的毅力。
在沈阳三生,每位高层管理者每周都至少参加一次这样的会议:负责信息收集的团队将世界上目前最为关注的项目找出来,研发组根据技术的可行性进行判断研讨,销售人员要根据市场的状况和投入产出比例等因素进行评估,经过多次探讨确立是否可以进行立项研发。
苏冬梅表示,新产品的抉择对于企业太重要了,我们必须时刻关注最新的技术,这是企业的未来生机。
生物制药在具有高技术特点的同时,也具有高投入、长周期、高风险的特点,一些大型生物制药公司的研发费用占销售额的比重超过了40%。而且,药品从开始研制到最终转化为产品要经过很多环节,开发一种新药一般需要8年甚至10年以上的时间,但成功率却仅有5%至10%。若被别人优先拿到药品注册证或抢占了市场,也可能前功尽弃。所以,研发需要的不是一般的决心和毅力。
在沈阳三生工作多年的研发经理刘颖对此深有感触,她在回忆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特比澳)的研发过程时说,这个产品从研发到推向市场经历了10年。研发后,还要经过几年的临床试验,还要等国家机构的验收,部分验收项目一项就要一年多的时间。10年一役,辛苦、绝望、痛苦、喜悦、期盼交织在一起,只有经历过的人才能体会得到。
新药得靠旧药养,所以“四个一代”需同时进行
沈阳三生靠强有力的技术团队支撑项目的梯队管理
研发新产品周期长、风险大、投入高,那么生物制药企业又如何保证在研发期间的正常运营呢?
辽宁省生物技术协会名誉会长陈明山介绍,在生物制药领域一直延续着“旧药养新药”的运营模式。正因为新品的研发时间长,那么已经问世的产品市场销售期也就比较稳定,而且该领域属于高利润行业,平均利润可以达到20%至30%,因此收支可以相对平衡。
陈会长的话,还透露出该领域的一个重要管理方式——要对新、旧产品进行精细的梯度设计。新品的研发不能时间过长,种类也要丰富,必须与已有产品形成固定的阶梯,否则将危及企业的发展。
记者发现,在沈阳三生,存在着一个“四个一代”的产品管理模式。
所谓“四个一代”,即研发一代、报批一代、生产一代、准备一代。
“四个一代”是需要同时进行的,在研发的同时,要有产品报批,也要有产品在生产,以带来盈利,同时还要开始为下一步研发做好充分准备。
建立这样的模式并不容易,需要强有力的技术团队作为支撑。
记者采访时注意到一个现象,沈阳三生的研发队伍非常稳定,核心技术团队的人才不断有新生力量加入,很少有人主动离开。
这是为什么呢?苏冬梅坦言,因为“没有离开的理由”。
在业务方面,沈阳三生的技术人员有着比较大的研发自主权,而且可以为科研人员提供比较前端的科研项目。在生物制药领域的研发人员心目中,项目的吸引力非常巨大。
记者调查发现,沈阳三生是辽宁省较早一批开始员工持股的民营企业之一。每一位核心技术人员都有一定比例的股份,不少普通技术人员也持有一定份额的股票。
解决了这两类问题,人才不再成为企业发展的瓶颈,有了人才,有了项目,剩下的需求就是资金了。
苏冬梅表示,目前有很多闲置资金在寻找投资的方向,也有很多投资人非常看好生物制药领域,因此融资本身困难并不大。
2015年6月,沈阳三生在香港上市,目前拥有250亿港币的市值。
不进步连现在的饭碗都保不住,强强联合才能提升自身生产力
沈阳三生和远大诺康通过优化产品组合扩大市场份额
陈明山表示,企业要生存,就要不断扩大,要增加项目,也要增加产能。行业内的竞争很激烈,不仅有国内的企业,还有国际巨头,不进步可能连现在的饭碗都保不住。因此,强强联合就成了不少企业扩大规模的捷径。通过并购,不仅可以使自身的生产力得到提升,还将增加研发力量,扩大市场份额。
2016年,通过3年的准备工作,沈阳三生正式收购了位于上海的中信国健制药有限公司97.78%的股权,从此成为我国规模最大的抗体生产企业,并拥有目前全国最大的单克隆抗体生产线。
“这次并购引起了业内的关注,不仅使我们产品种类得到了丰富,还增加近一倍的生产力,可以说既增强了企业实力又扩展了市场份额。这次收购,我们采用的是全面接收方式,包括在职的科研人员,因此,可以预见,我们的研发能力也得到了进一步提升。”苏冬梅说。
为了尽可能优化产品组合,近两年,沈阳三生还全资收购了意大利斯通药业、深圳赛保尔生物药业、浙江万晟药业等多家公司,在我国哺乳动物细胞表达系统的生物药品销售额比重已经大大领先,其核心产品益比奥的国内市场占有率达43.6%,超过位列其后的6个竞争对手的销售总额。
记者了解到,远大诺康也通过并购和重组尝到了甜头。
远大诺康的前身是辽宁诺康集团,2016年加入中国远大集团,正式更名为远大诺康。借助远大集团的资金优势、市场优势、销售优势,远大诺康不断研发新品、拓宽市场,他们研制的蛋白酶类生化药,市场份额已居全国首位。
为了巩固自身的市场份额,继续开拓新的领域,远大诺康还瞄准了医药新材料领域,全资收购了位于天津市的东南恒生医用科技有限公司。
远大诺康的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他们在整合恒生科技医用缝合新材料生产线的基础上,通过专业研发队伍,对PPDO缝线的合成工艺进行了优化,在沈阳建立了辽宁首个医疗器械生产基地,总投资3000万元,预计到2022年销售收入达到7840万元,国内市场份额达到4.5%。(中国制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