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王 热搜: 浙江  盐酸  白藜芦醇  氨基  技术  吡格列酮  吡啶  中间体  制药设备  骨科  原料药  前景广阔  武汉  中成药“避风港”或步其后尘  试剂  机构悄悄潜伏“创新药”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市场纵览 » 正文

生物医药产值超百亿 苏州新药研发成果领跑全国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7-06-06  浏览次数:99
    目前,苏州工业园区已集聚近900家生物医药企业,涉及生物技术、医药研发与生产、医疗器械,以及咨询服务、贸易等相关业态,包括了170多家外资医药医疗企业和700多家自主品牌创新创业生物医药企业。为打造完善的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生态圈,园区搭建了一批国际交流合作的平台,从前沿科学研究、成果转移转化、新药临床试验等不同领域为企业搭建国际交流平台。

    苏州工业园区自2006年起开始布局生物医药产业,逐渐形成以外资制造、内资创新“双轮驱动”的发展模式,现已成为国内最集聚的生物医药产业基地和技术创新中心。记者前天从园区二季度新闻通气会上获悉,未来五年,园区还将在生物医药产业投入超过100亿元,计划在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关键节点实施更为重大的支持举措,不断探索完善开放型经济新体制。预计到2020年,园区将聚集超过1500家生物医药创新企业,产业年产值超过1000亿元,产业高端创新人才超过10万人,争创“国内第一,世界一流”的生物医药。

    产业创新创业基地。

    900家生物医药企业里有700多个自主品牌

    62位“千人计划”专家中50多位在创业

    “我想每一个回国创业的海归都渴望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和人生价值,这是一段从零开始的全新历程,还好有苏州工业园区的大力支持。”苏州开拓药业股份有限公司总裁童友之于北京大学化学系本科和硕士毕业,获美国康奈尔大学药理学博士,从事抗癌新药研发长达20多年并拥有多项专利。2009年,他回国创立苏州开拓药业,2012年入选中组部第八批“千人计划”。开拓药业自主研发的第二代雄激素受体拮抗剂1.1类新药普克鲁胺,已完成中国和美国的双份临床批件,并且获得了园区“扎根计划”的支持,目前正在积极筹建1.1类新药普克鲁胺的制剂生产基地和研发中心。

    童友之和开拓药业只是园区众多生物医药创业者和创新型企业的缩影。园区科信局局长许文清接受采访时说,目前,园区已集聚近900家生物医药企业,涉及生物技术、医药研发与生产、医疗器械,以及咨询服务、贸易等相关业态,包括了170多家外资医药医疗企业和700多家自主品牌创新创业生物医药企业。其中,700多家自主品牌里有13位中国、美国、英国、加拿大等国院士创建的企业和50多位国家“千人计划”专家企业。

    产业聚集背后是高端人才聚集的支撑。中国科学院院士、美国科学院院士王晓东,美国三院院士、哈佛大学教授谢晓亮,英国皇家工程院院士、牛津大学教授崔占峰等,纷纷从海外归来,将科研成果在苏州生物纳米园孵化。园区如今共集聚了62位生物医药类国家“千人计划”专家。2016年园区生物医药从业人员达4万人,人均年产出超过120万元。

    生物医药产值超480亿

    新药研发成果领跑全国

    园区生物医药产业以技术水平最高的生物药为主,化学药、医疗器械、基因技术共同发展,并已在行业内确立明显优势。

    据统计,2016年,园区生物医药产业产值超过480亿元,产值增速超过27%,而且,已有8家生物医药类企业挂牌新三板,美国纳斯达克上市企业2家。其中以礼来、葛兰素史克、碧迪、强生等为代表的世界500强生物医药外资企业产值370亿元,年增长24%;而自主品牌企业则以信达生物、东曜药业、苏州盛迪亚为代表,2016年实现产值110亿元,增幅则达50%。这些企业的创新成果以新药研发最为突出,目前园区自主品牌生物医药企业共获得临床试验批件76张,其中2015年、2016年两年内新增生物一类新药临床批件数占江苏省的50%,占全国同期新增量的11.5%,超越了北京中关村、上海张江高新区的同类同期数据。

    “苏州工业园区的战略眼光及新药研发水平令人振奋。”国家科技重大专项“重大新药创制”总师桑国卫院士曾这样高度评价园区生物医药企业的创新实力。2016年《Nature》杂志刊文报道园区生物医药产业发展情况及首届医药创新与投资大会。前几日,新华社发表的《在新起点上,勇攀世界科技高峰——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科技三会”上的重要讲话一周年述评》一文中,也专门提到了苏州信达生物制药公司的创新成果。

    科研载体、会议平台、资本要素

    打造完善的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生态圈

    为打造完善的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生态圈,园区搭建了一批国际交流合作的平台,从前沿科学研究、成果转移转化、新药临床试验等不同领域为企业搭建国际交流平台。例如,冷泉港亚洲会议中心、剑桥——苏大基因组资源中心、南澳大利亚苏州临床试验窗口、中国——新西兰苏州创新中心等,冷泉港亚洲会议中心负责人季茂业告诉记者,该中心启动8年来已成功举办了118场学术活动,吸引了全球万余名科学家和生物医药高端管理人员,其中包括9位诺贝尔奖得主、400多位各国科学院院士,“这无疑为苏州生物医药产业发展提供了必要的学术支撑和巨大的市场机会。”作为专门孵化和发展生物医药产业的高科技载体,苏州生物纳米园每年还定期举办产业相关学术会议,如ChinaBio论坛聚焦生物制药、Device China 聚焦医疗器械等。

    用产业资本撬动创新活力,是园区生物医药产业快速发展的另一“秘诀”。

    据统计,2007至2016年十年间,园区生物医药累计有141家企业获得总计250亿元投资,其中仅2016年就新增约100亿元,且投资机构中不乏世界顶级投资公司,如美国富达、君联资本、淡马锡、软银、KPCB、礼来亚洲等。园区生物产业发展有限公司副总裁余翔介绍说,孵化载体也在积极利用资本要素,比如该公司与新建元控股集团共同发起的新建元生物基金,今年初已顺利完成二期募集,募资总额近20亿元,多数投资于苏州生物纳米园内的创新企业。(中国制药网)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展会信息 | 欢迎扫码下载展会杂志电子版 | 帮助中心 | 国际注册与认证 | 服务指南 | 黄金板块 | 本站服务 | 联系方式 | 版权隐私 | 使用协议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