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王 热搜: 浙江  盐酸  白藜芦醇  氨基  技术  吡格列酮  吡啶  中间体  制药设备  骨科  原料药  前景广阔  武汉  中成药“避风港”或步其后尘  试剂  机构悄悄潜伏“创新药”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前沿科技 » 正文

科学家成功“量产”寨卡病毒 有助病毒研究及疫苗制备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7-05-31  浏览次数:109
  医药网5月10日讯 德国和巴西研究人员日前宣布,他们找到一种在实验室大量培养寨卡病毒的新方法,这将有助病毒研究及疫苗制备。     2015年5月以来,寨卡病毒在巴西等美洲国家大肆传播,疫苗研制迫在眉睫,而在实验室大量培养病毒是量产疫苗的重要前提。     病毒缺乏完整的酶系统和细胞器,必须寄生在活细胞中才能增殖,目前医学界常用非洲绿猴肾细胞和白纹伊蚊幼虫细胞作为培养病毒的细胞宿主。德国马克斯·普朗克协会下属复杂技术系统动力学研究所专家则选用BHK-21细胞系(幼年仓鼠肾细胞),并使其在液体培养基中生长。     研究发现,BHK-21细胞系非常适合寨卡病毒增殖,但不同地区的寨卡病毒分离株感染细胞后病毒产量存在差异,并不是所有的毒株都能高产。     在现有培养环境中,寨卡病毒所属的黄病毒在每个宿主细胞中仅能形成约10个有传染性的病毒颗粒。相比之下,流感病毒在每个宿主细胞中可形成数百个有传染性的病毒颗粒。因此,若想高效生产寨卡疫苗,要么寻找更高产的细胞系,或者在提高细胞浓度上下功夫。     如今,研究人员已将细胞浓度提高至传统培养方式的6倍,还通过调节生物反应器中温度、氧含量及酸碱度等方式,创造适宜病毒增殖的环境。经过近两周培养,研究人员从每毫升培养液中收获4000万个有传染性的病毒,足以开展大量病毒学研究。     研究人员表示,虽然人们早已成功利用BHK-21细胞系生产兽用疫苗,但其能否用于生产人类用疫苗仍需进一步研究。不过,有了“量产”病毒的新方法,已能对寨卡病毒进行传染病学、病毒学的深入研究。
 
关键词: 寨卡病毒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展会信息 | 欢迎扫码下载展会杂志电子版 | 帮助中心 | 国际注册与认证 | 服务指南 | 黄金板块 | 本站服务 | 联系方式 | 版权隐私 | 使用协议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