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网3月16日讯 近日罗欣药业发生了两件事情,先是启动20亿元私有化,又紧接着发布2016年年报告。在H股市场一直颇为低调的罗欣药业,为何要在此时选择私有化?接下来又有着怎样的发展计划?这些均是业内关注的重点。
3月7日,罗欣药业正式对外宣布,收到来自联合要约人Giant Star HK及Ally Bridge Flagship的有条件要约,现金收购价每股17港元,要约总代价将为23.425亿港元(约合20.86亿人民币)。每股17港元的要约价较最后交易日所报收市价每股12.9港元,溢价约31.78%。如果落实,将导致罗欣药业从H股退市。
应公司要求,H股自2017年3月7日上午9时临时停牌,并于3月14日上午九时起复牌。今日复牌后股价大涨,午间涨幅达24.96%。
根据公告,要约总代价的67.04%将由Giant Star HK以现金或平安贷款融资下可用的信贷融资或以上两者结合的方式提供资金,32.96%将由Ally Bridge Flagship透过新鸿基融资函件下可用的信贷融资及来自其内部资源的现金提供资金。
要约的两方中,一方是Giant Star HK,由刘振腾持有。该公司于2017年2月13日在香港注册成立,其主营业务纯粹为要约的投资实体。刘振腾为公司执行董事,亦是公司最终控股股东、主席兼创始人刘保起的儿子。据悉,2012年,刘振腾加入罗欣后,负责财务的他逐渐开始参与资本市场的事务。
罗欣为何要在此时选择私有化?业内人士的分析,如今整个医药行业压力比较大,环境变化因素也较多,罗欣药业这两年为了提升市场的竞争力,也在做大幅度的转型,尤其是研发上的投入。这种投入一方面是现有小股东的利益造成损失,且不断加大投入,也不会得到小股东们的支持。
的确,近两年,罗欣药业也开始由传统仿制药为主向“仿创结合”转型,还在上海成立研发中心,以适应中国医药行业新时代的发展变化。刘振腾早前在接受《E药经理人》杂志采访时也表示:“我们要以更开放的姿态与投资人沟通,让大家了解罗欣。如今有很多事情如寻找合作、资源等,包括研发、国际化产品线的建立,整个投资是巨大的,周期也长,需要资本市场的支持。”
如此看来,罗欣当前的动作,无疑是希望小股东退出,同时公司也可更加灵活地进行研发投入和进一步的市场布局。
根据罗欣药业3月8日发布的全年财报信息,2016年全年净利3.8亿元,同比减少22.41%。有业内人士对《E药经理人》分析:“罗欣药业2016年的利润是大幅下滑的,在发布全年业绩报告之前停牌,并在复牌前宣布私有化消息,不仅避免了小股东因业绩问题导致的利益损失,也为小股东寻找到最好的推出机会。”
此外,要约的另一方Ally Bridge Flagship由于凡持有。Ally Bridge集团为一家全球性的医疗投资集团,由于凡创立及领导。该公司的全球医疗投资组合遍及中国、美国及欧洲并且拥有逾10亿美元的管理资产,曾在2015年发起、牵头及完成对药明康德33亿美元的从美国纽约证券交易所下市私有化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