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山西省发改委公布《山西省“十三五”医药工业发展规划》,力求全面提高“晋药”的市场竞争力和影响力。不过,晋药要走出去才有大格局。无论扩大主营业务收入,还是增强市场竞争力和影响力,前提都离不开“晋药”的走出去。
而逐步实现“晋药走出去”,最终要靠一大批极具市场竞争力的药企,一系列“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产品。必须下大力气,确保人才储备、产品研发、市场开拓等引领创新风气之先,充分发挥已经在国内具有优势的化学原料药基地、现代中药基地等有利条件。
我们欠晋药一个了解
“你手上的一服中药,在省中医院经历了什么?”这是山西省中医院2月23日推出的一篇文章。从储药仓库的温度湿度,到药剂专家的检测,再到出库更新的速度,可以说有图有真相,虽不能算一篇严格的科普文,却让人对这里的中药因了解而产生信任。山西有着“中药材宝库”之称,蕴含着巨大的产业潜力,然而,由于长期以来的一煤独大,我们欠中药材一个了解。好在,这个被冷落的资源正在一步步重新进入发展规划和公众视野。
山西历来是“北药”的重要产区,是位列全国第四位的中医药资源大省,现有中药材资源1500余种,有30多种道地药材,其中连翘、黄芪、党参独步天下。然而,和许多产业一样,资源大省却是产值弱省,大而不强成为山西中医药产业长久以来的痛点。
不强的原因有许多,其中一点就是藏在深闺人未识。2016年年底,副省长王一新在参加中国企业领袖年会时,向商界精英们推荐了投资山西的八大商机,其中一个商机就是医药产业。从副省长王一新的推介中,许多人惊呼,山西原来还有这么宝贵的中药材资源;2016年11月,楼阳生省长视察振东药业中药材种植加工基地,振东药业承担了连翘、苦参等十种中药材的国家标准制定任务,许多人又惊呼,山西原来还有这么厉害的药企啊。
酒香也怕巷子深,这些宝贵的中药材资源、厉害的药企打着“山西制造”的标签,却没有广为人之,这不能不令人遗憾。同样遗憾的是,我们迄今连一家像样的中药材批发市场也没有,更缺乏药交会这样的窗口,山西每年生产的80%的中药材都要拉到外地批发。
近几年来,我们欣喜地看到,中药材产业渐渐走在了回归振兴的路上,一批中药材种植的重点县和专业村渐次发展起来。此中要谨防两个问题,一是莫让中药毁于药,另一个就是莫把中药当成草。前者指中药材种植加工的科学性和标准化,种什么药材,怎么种,怎么加工,应该遵循科学标准,倘太任性,势必会劣币充斥,砸了金字招牌。后者指对市场的把握性,莫让药贱伤农。
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中药材不比文化旅游,它的专业性更强,但它不遥远,不高冷,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它同样需要主政领导的激情站台,需要中医药文化的带动,也需要医药企业接地气聚人气的科普推动。
陈力方
要有久久为功的耐心
2016年11月24日,礼来公司的阿尔茨海默症药物研究宣告失败,上十亿美金的研发费打了水漂,再加上由此引发的股价大跌,礼来公司损失超过百亿美元。有同行感叹,药物研发从来都是一个向死而生的过程。
医药产业作为山西省非煤领域七大产业之一,如果真的想有所突破,还真不是一日之功,必须从观念、机制和投入等几个方面做好工作。
第一,要转变“以价计药”的观念,做好专利保护。据统计,药物从实验室研究到最终上市,平均要花费12年时间,66.145亿人民币,7000874小时,6587个实验和423个研究者的通力协作和殚精竭虑,最后得到1种药物。所以,有时候看到媒体报道药价虚高,一颗成本只有几分钱的药,要卖到几块钱,几十块钱。这是不准确的,因为那是第二颗,第一颗的成本是66亿人民币。在这样高投入、高风险、低回报的原研药开发上,政府必须做好专利保护,否则原研药机构如何生存都是问题。没有原创动力的医药产业,最多只能算个山寨工厂吧。
第二,要打通医、教、药、研领域壁垒。医药产业,并不是单纯做好某个药企,而是涉及到医、教、药、研等多个领域。笔者认识一位美国药物研究员,他现在做的抗癌药物项目,就是起源于医院肿瘤科医生在病人的组织活检时发现的一个基因突变。同时一名大学教授科研组在此基础上弄清了突变和癌症的联系。之后再由医药企业做小分子靶向药物抗癌。一个原研药的研究,是一个宏大的工程,不是某一个人,或一个研究组就能做成的,必须打通行业壁垒,实现四者联动,医药产业才能够健康可持续发展。
第三,要畅通药品流通渠道。药品流通问题长期以来所受诟病颇多,大部分药品利润留在了药物流通渠道,这不仅制约了医药产业做大做强,也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原研药投入和药企、药物研究机构的积极性。
不管是医还是药,只要和人命沾上一点关系的,都不能当完全的商业行为来看。一种药从实验室到临床,要用12年的时间,这是一个完全意义上的商业行为吗?所以,我们必须学会“等”。在什么都讲究效率的年代,或许只有这个行业,不能讲究效率吧。
王继侠
让市场为晋药叫好
山西对医药工业寄予厚望,医药工业之于山西转型升级至关重要。其重现辉煌,离不开一个个消费者的认可,更需要广大市场对“晋药”齐声叫好。
从历史上看,“晋药”曾有的辉煌,正是仰仗人们的广泛认可、市场的极大美誉。相反,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山西医药产业发展减速,一些经典药品和知名药企逐渐消失没落,也无不与失去市场的叫好息息相关。
没有市场的叫好,就不会有主营业务收入的大幅增长,更谈不上提高市场竞争力和影响力。惊蛰即将到来,安宫牛黄丸的叫卖声再次不绝于耳。这固然是商家在促销,但谁又能说不是市场对其的叫好呢?尤其对山西人,听来更是别有一番滋味,自豪的是其鼻祖在太谷,不甘的则是其市场已式微。
曾几何,让市场叫好的“晋药”着实多矣。太原制药厂曾是全国药业“四大家族”之一,大同制药厂曾是我国第二大麻黄素生产厂家,享誉国内外。利群制药也曾得“南有白云,北有利群”之誉。更有太原中药厂的小儿葫芦散,榆社天生制药的阿胶,太原制药厂的氟哌酸、维脑路通片,旺龙药业生产的猴头健胃灵等,皆为经典国药,全国知名。
更重要的是,山西中药材的种类、储量、种植面积和产量均处于全国前列,素有“北药”之称,黄芪、连翘、黄芩、柴胡、远志、党参、苦参等闻名业界,堪称晋产道地药材。直至今天,山西中医药历史文化底蕴之深厚,经过历代积淀留下的经典中成药品数量之众多,各地中药材基地规模之大,仍在全国占有突出位置。
可见,就如同发展文化旅游资源优势得天独厚,山西发展医药工业特别是中成药,同样具有积淀深厚、基础雄厚、资源丰厚等独特优势,但相形之下,产业规模不大、科研投入不足、发展环境不优、高附加值品种不多、管理机制不新等问题,同样突出。但愿随着一系列利好新政的出台,短板能够一一补齐,而迎头赶上之时,亦即市场为“晋药”叫好之际。
更不容忽视,是人才队伍不够强大,严重削弱了山西医药行业发展的定力与潜力。市场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晋药”重塑辉煌也是这样。只有让更多的人才走进来,才会有更好的“晋药”走出去。只有越来越多的人才为“晋药”所用,才能让越来越大的市场为“晋药”叫好。(中国制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