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资本并购扩张带动了市场格局的洗牌,以三大上市连锁药店为首,各地资本整合案例此起彼伏。不夸张地说,2016年各地食药监局开展的飞检行动让许多连锁药店掉了一层皮。在随机抽取、突击抽查的双拳重击下,没有药店敢心存侥幸,而且被责令整改或者立案的药店数量空前。
政策:变局与机遇
飞检频繁成常态
以2016上半年为例,根据各地省市食药监局的公开数据,已有1396家药品零售企业被责令整改或者立案,被注销GSP的药品零售企业达3003家,被撤销、收回GSP的药品零售企业有183家。
大浪淘沙,飞检虽然在客观上给许多药店经营者增添了压力,但也有效地整顿了行业的规范经营。必须意识到,飞检的频繁,直接反映了政府对整顿药品零售经营的决心,不可等闲视之。
改变话语权的一致性评价
2016年3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关于开展仿制药质量和疗效一致性评价的意见》,要求化学药品新注册分类实施前批准上市的仿制药,凡未按照与原研药品质量和疗效一致原则审批的,均须开展一致性评价。
有专家形容,一致性评价将彻底改变现在供零企业在谈判桌上的话语权,因为可以预见,随着一致性评价工作的展开,现有的仿制药生产企业当中,有许多企业的软硬件未能达标,上游制药企业数量将因此大幅缩减。
这意味着,零售药店未来可以选择的供应商,可能只会集中在少数优秀的品牌制药企业,所以工业的话语权未来会大大提高。当然,距离仿制药生产企业的真正洗牌还有一段过渡期,对主流连锁药店而言,当务之急应该是逐步调整供应商管理体系,尽早部署与品牌制药企业的战略合作,抢占工业资源。
处方外流已见曙光
自2009年新医改以来,政府出台了系列政策推动医药分开。2016年,鼓励处方外流的方向进一步得到政府文件的明确——4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2016年重点工作任务的通知》,以及7月国家发改委发布《关于促进医药产业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重点工作部门分工方案》,均明确禁止医疗机构限制处方外流。
毋庸赘言,处方外流意味着可以给药店终端带来万亿级市场,为承接医院处方外流,不少连锁已经开始布局。
以益丰为例,2016年加大医院周边门店的拓展力度,上半年医疗机构周边门店的占比达到30%,并在这些门店里推广医院品种专区、专柜。其次,益丰成立DTC 事业部,一方面优选厂商,与临床品种厂商建立深度合作关系,另一方面通过全品类覆盖,优选疗效确切的医院常用品种和大病品种进行深度合作。
此外,品牌处方药企业同样在加强药店终端的布局。围绕慢病服务和管理,不少处方药企业创新营销思路,向药店输入专业的临床资源,为提高药店专业度起到重要作用。
资本:带来的诸多变化
截至2016年三季度,一心堂扩店623家,老百姓扩店379家,益丰扩店376家,三家共新增门店1378家,门店数超过了许多省级的区域龙头连锁。
这引发了许多区域连锁的另类抱团,例如2016年9月,四川东升大药房与巴中怡和药业连锁、南充嘉宝堂正红大药房、攀枝花市敬仁堂、成都同乐康桥大药房、成都同润堂等6家连锁开展股权整合,组建股份制合作公司,引起业内关注。
与此同时,融资和上市成为了许多连锁老总眼中的香饽饽。继2015年12月大参林披露招股说明书后,2016年8月滁州华巨百姓缘大药房挂牌新三板;10月河北唐人医药挂牌新三板;9月,甘肃众友健康获天士力健康产业基金5亿投资;11月,烟台立健获天士力健康产业基金5.8亿投资;11月底,山东燕喜堂明确提出联合上市的战略构想;12月,山东漱玉平民披露招股说明书……业内资本运作的步伐较以往明显加快,可以预测,2017年资本这个关键词会有更多看点。
此外,除了自建门店扩张、并购整合外,连锁药店的资本运作还在信息化建设、“互联网+”项目等方面起到重要作用,为连锁药店未来发展提供充足的保障。
新技术:狂飙的电商转向理性
一度被视为黑马的医药电商在2016年的热度略有降温,主要原因是预期的利好政策迟迟没有出台,而且医药电商依旧没有出现成熟的盈利模式,让不少后来者望而却步。
然而,业内对移动互联的态度没有完全冷淡。尽管前期许多连锁对医药电商的快速发展感到惶恐,对O2O理念存在不少争议,但回归理性渐成主流,更多的连锁开始从“互联网+”转向“+互联网”,希望通过移动互联技术和大数据为零售经营模式的转型加分。
武汉马应龙大药房正在打造立体化的360度健康服务模式,希望结合实体店、线上B2C业务、与阿里健康合作的O2O项目以及线下智能售药机网络,探索低人工、低房租、低营销成本的新零售模式。类似案例不胜枚举。
结语
有说法认为,药品零售业正式进入新的拐点,从多、小、散、乱转向集约化、规范化、专业化。在这过程中,政策、资本、技术起到了关键作用,所以可大胆预测,飞检、一致性评价、资本、处方药外流、互联网+、连锁信息化等问题在2017年仍将引起广泛的关注。(中国制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