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创新成为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焦点命题。期间,众多医药企业加速产品结构转型、拓展中外研发合作,相关政策和财政的扶持也不断加大。中国医药(600056,股吧)企业管理协会会长于明德12日在接受中国证券报记者专访时表示,尽管医药创新仍面临诸多难题,但整体向好的趋势不变。
中国证券报:您认为现在哪些类别药品的创新前景最好?
于明德:生物技术药物前景最被看好。目前,生物技术药物已成为全球医药市场的发展趋势,这决定了它未来的市场空间必定非常广阔。在我们的研究过程中,生物技术药物门类众多,包括基因工程、细胞工程、免疫工程等,可以统称生物技术药,但我们国家在生物技术药研发过程中尚不能全面铺开,未来主要以基因、疫苗和单克隆抗体药物为研发创新的重点。在即将出台的《生物医药“十二五”规划》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十二五”规划》中,对生物技术药物的发展和扶持都有明确的阐述。
中国证券报:我国医药企业创新面临的最大机遇是什么?
于明德:医药创新是国家发展的重要战略,2006年以来,中央政策和财政对医药创新的扶持不断加大。在《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中,对重大新药创制和重大传染病药物创制两个专项设立了明确的规划。
“十一五”期间,中央财政落实扶持资金近200亿元人民币。在过去的扶持基础上,将形成滚动向前的扶持机制。未来5年,资金扶持规模有望突破400亿元,力争促成30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原创新药产生。相比过去基础差、投入小的难题,未来5年的生物医药创新有望实现大的突破。
中国证券报:我国医药创新面临的不利因素有哪些?
于明德:主要是政策与政策之间的不配套。我国医药产业最大的市场是医保市场,但企业对创新药物能否进入市场医保存有疑问,因为医保对创新药有诸多的限制,包括经过5年的临床实践才能准许进入。对创新药物来说,5年的时间的确过于漫长。
对于基本药物市场这个重要市场而言,原则上只选最低价格的药品进入,创新药由于生产成本巨大,不可能以最低的价格进入,这对创新药形成一定的抑制。业界期待相关政策的进一步完善。
中国证券报:医药研发具有高投入、高风险、长周期的特点,怎样看待其投融资格局?
于明德:关键在于“资”,其次才在于“融”,首先要看投资人。对医药研发来说,达不到5年时间很难有回报,一些企业的新药研发在10年以上。这就要求,如果投资人想要投资研发型医药企业,必须有长期的准备,因为研发过程中规律性的程序就要七八年。短期投资行为,不适合投资医药。
此外,国家也不断推动医药创新中的产学研结合,以改善医学研发的产业化。
中国证券报:跨国药企加快在中国建立研发基地,对国内医药产业的影响是什么?
于明德:正面、负面因素都有。就负面来讲,跨国药企将与国内药企在研发资源、医学人才等方面形成竞争,给国内药企带来压力;就正面来讲,跨国药企研发经验成熟,可以带动国内研发水平的提高。此外,技术引进和人才培养,也会带动中国医药产业的发展。总体而言,更多的是促进作用。因为大量的资金进入后,引进高层次的人才和技术,推动了中国医药产业发展。(中国证券报 刘国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