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网12月13日讯 随着医改进一步的深入,民营医院与公立医院发展此消彼长的话题日渐升级。
近日,在北京举行的“非公医疗十年发展大盘点论坛”上,中国社科院公共政策研究中心主任朱恒鹏甚至大胆预测,最晚到2018年,大量公立医院包括三甲医院都会亏损,改革机会将从中孕育,民营医院也应该做好准备。
▍ 公立医院要亏损?
在数量上刚刚实现过半优势的民营医院,正在艰难进入与公立医院正面竞争的主赛道。
根据国家卫计委统计,截至2015年8月底,全国医院数量达2.7万个,其中公立医院13314个,民营医院13475个,民营医院在数量上首次超越公立医院。
然而,数量上的过半竞争并不意味着些许的轻松与得意。
另一组公开数据显示了硬币的另一个侧面——在全国医院诊疗服务数量方面,民营医院诊疗人次只占10.9%,出院人数12.9%,与公立医院依然对比悬殊。
“美中宜和首家医院开业的第一个月收入是960元,2006年到2011年的5年里,美中宜和都没有开设更多机构。”美中宜和医疗集团创始人兼CEO胡澜博士表示。
回顾美中宜和走过的民营医院艰难发展道路,胡澜认为2009年是非常重要、标志性的一年——当年,新一轮深化医改正式启动,国务院发布了“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此后又陆续出台了一系列鼓励社会办医和民营医院发展的政策,改革的大门终于向民营医疗机构敞开。
但直至2011年,多项国家政策真正落地,相关配套政策陆续衔接,美中宜和及一批民营医院才真正开始走上迅速发展的扩张期。
朱恒鹏认为,过去十年,虽然中国非公医疗机构取得了明显进步,但民营医疗机构仍然发展较慢——“由于非公立医疗机构没有发展起来,国家巨大的医疗资金投入被公立医院浪费了。”他说。
“要从医疗体制的弊端中发现机会在哪里。过去的十年中,每一家民营医疗机构发展中都希望能纳入医保,但过去四十年的经历告诉我们,如果没有了医保,民营医院的春天才真正来了。” 朱恒鹏认为。
他进一步指出,公立医院是通过内部实现分工协作,民营医院规模没有那么庞大,也没必要做到那么大,以营利为目标,有一定的规模即可。医疗服务之间需要分工协作,民营医院差异化发展,可以与公立医院形成互补关系,这种互补关系可以不通过医院内部而是通过医院之间,例如患者的互补、设备的互补等等。
他甚至预测,最迟在2018年前,公立医院特别是大型三甲医院都会亏损,民营医院在妇科、儿科、产科这样的医疗服务标准化、诊断治疗规范化、医疗效果高度确定性且更讲究服务的方向发展,将很有竞争优势。
▍ 民营医院要“翻身”?
事实上,多年来,政府对社会办医的支持文件从未间断。
北京大学常务副校长柯杨就此话题曾表示,从2005年至今,共有23个文件提到民营资本办医,涉及人才、定位、医保等多个方面—— "从最初的默许到指导性规划,中国社会办医的政策支持体系正在走向完善。"她认为。
7月6日公布的《推进医疗服务价格改革的意见》,正式明确了医疗服务价格改革的路线图和时间表,也被市场一致认为是推动民营医疗机构发展的标志性文件落地。
多方观点预测,在国家政策逐步放开和宽松友好之后的2016~2019年,社会资本类医院将进入与公立大医院的正面竞争阶段。
而随着越来越多资本的介入,医生自由执业政策的放开,作为核心医疗资源的优秀医生越来越多地走出体制,民营医院开始真正具备了和公立医疗机构竞争性生存的可能。
2014年7月1日,张强医生集团成立,这是国内首家跨学科的体制外医生集团;随后,包括万峰医生集团、杏香园、云枫肛肠外科医生集团、冬雷脑科医生集团、宇克疝外科医生集团、沃医妇产名医集团、泓心医生集团、小苹果儿科医生集团等也相继成立。
中信证券分析称,未来3-5年,医生集团将步入快速成长期,市场规模可达千亿元。另有机构分析,长远测算医生集团可能达15%-20%的医疗服务占比,按2014年医疗服务业产值2.2万亿元计算,医生集团市场潜力可达4000亿元。
近期相关调研指出,医生集团带来的最大社会意义是让医生收入阳光化、合法化;而对于医生而言,医生集团最大的吸引力首先在于医生的价值回归,将优秀医生资源从公立医院的体制内释放出来,使民营医疗具备与公立医疗竞争的第一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