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网11月21日讯 这两天,海正药业略显烦恼。11月15日,《第一财经日报》报道称,其与辉瑞成立的合资公司海正辉瑞或正处于“离婚”前期,在去年以来业绩大幅下降的压力下,辉瑞方面正考虑撤资,清算离场。11月16日晚间,针对这一合资公司的相应报道,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监管一部向其发出了问询函,要求其就具体事项作出回复。
11月18日晚间,这份回应公告“如期而至”。海正药业坦言,辉瑞制药确实考虑过从海正辉瑞撤资的可能性,但双方尚未就撤资事宜形成任何具体方案。“公司将严格按照法律法规和上海证券交易所的相关规定,密切关注上述事项的进展,及时履行信息披露义务。”
▌承认辉瑞考虑过撤资的可能
2012年9月,当时的海正辉瑞首席执行官肖卫红在新闻发布会上指出,海正辉瑞的目标是占领95%的一级医院90%的二级医院和75%的三级医院。
在诸多发展目标之下,从最初牵手开始,海正和辉瑞就颇受关注。因而,前述“离婚”说一出来,即引发诸多关注。
根据海正药业的说法,如果辉瑞制药从海正辉瑞撤资,将影响辉瑞与海正辉瑞的业务合作,造成海正辉瑞业务减少、人员流失及主营业务收入和利润下降等不利影响,从而影响其经营业绩。2015年,海正辉瑞占海正药业主营业务收入比重达32.52%。
在11月18日晚间的这份公告中,海正药业坦言,其与辉瑞确曾就辉瑞撤资等事项进行过磋商。据其表示,2016年10月17-18日,公司首席国际商务代表兼海正辉瑞董事邸瑞女士、公司财务管理中心总经理兼海正辉瑞监事管旭华先生参加海正辉瑞的工作会议,与辉瑞制药合资公司运行副总兼海正辉瑞董事 Steve Poulton、辉瑞商务总监 Joe Zenkus讨论海正辉瑞的日常经营管理工作,期间提到辉瑞如果撤资的可能性及影响,也提到保持股份不变等其他情形。“本次会谈未对辉瑞撤资作出决定,也未形成正式方案。会后,公司参会人员向董事长白骅先生汇报了会议情况。”
海正药业另指出,辉瑞制药根据其自身发展战略的需要,持续对其在海正辉瑞的投资进行评估,包括海正辉瑞的组织架构和所需能力,考虑过包括保持其在海正辉瑞的股份、调整其股份或撤资的可能性,但截止目前尚未就其中任何选项作出决定。其表示,鉴于辉瑞尚未对撤资作出任何决定,也没有具体的实施方案,因此上述事项对公司及海正辉瑞的影响仍具有重大不确定性。
▌主打产品供货不足与撤资事项无关
尽管海正药业的这份公告强调了辉瑞并未对撤资作出任何决定,但在业界看来,其释放的信号很明显:辉瑞或已在考虑中。
事实上,此前就有媒体指出,海正辉瑞内部已出现了分歧,旗下原研产品特治星供货不足就是一个重大信号。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注意到,2014年,特治星的供货量达540.85 万支,但在去年,这一数据仅为17.97 万支,而今年前9个月则为17.91 万支。
近期,海正辉瑞的业绩状况并不靓丽。在2013年和2014年,海正辉瑞的营收分别达到了43.19亿元和49.51亿元人民币,但在去年,其业绩则却出现了大幅下滑,营收仅为28.21亿元,净利润亦是一样的趋势。
业内人士指出,原研产品特治星供货不足是导致海正辉瑞销售收入减少的一大因素。而这也直接影响了海正药业的业绩表现。去年,其业务收入同比下降 13.17%,归属于母公司的净利润同比下降了95.59%。
不过,海正药业方面指出,特治星供货不足是由于辉瑞在意大利的工厂因生产过程改造与质量问题暂停了特治星的生产从而造成了全球特治星出现供货紧张的情况,与媒体报道的辉瑞拟撤资事项无关。
海正药业表示,据辉瑞制药提供的信息,辉瑞已恢复特治星针对中国市场的生产,辉瑞预计将在2017年初恢复在中国市场的供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