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网11月11日讯 在新的行业和经济背景下,新药研发已然进入风险控制时代!
“整个新药研发过程中的风险控制非常重要,如何有效地管控风险是每个新药开发人员需要思考的问题。”在近期召开的DIA中国第二届药物研究创新会议上,有与会专家提出,以全球化视野关注新药研发全过程中的各个环节,保持与监管机构的有效沟通,有利于降低新药研发风险。
本次会议吸引了500余位创新药研发领域的专家学者、专业人士等共同探讨新药靶点选择与验证、创新药IND申请的管理与实践等热门话题。
“双报”正当时:中美申报要求接近
◎“双报”需同时满足两国的法规要求
◎FDA对改良型创新505(b)(2)药物接受度越来越高
BCG波士顿咨询在一份报告中指出,在国内市场增长放缓的大环境下,规模和增速可观的海外医药市场为中国药企提供了新的增长空间。的确,越来越多的国内企业开始选择这样的模式——在坚守本土市场的同时拓展国际市场,如到欧美市场申报新药、开展国际多中心临床试验、并购海外企业产品线等。
“与强生等跨国药企相比,国内从事创新药研发的企业体量较小,时间也不长,所以我们在进军国际市场时从两个聚焦点出发。”据绿叶制药集团法规与注册部总监由春娜介绍,一个聚焦点是在中枢神经系统(CNS)领域,该领域存在未被满足的临床需求,国内外市场正在快速成长;另一个聚焦点是在新型制剂,其在有效性、安全性以及降低患者医疗负担方面有着良好的发展前景,临床价值不亚于NCE(New Chemical Entity,新化学实体)新药。
据由春娜介绍,绿叶制药内部曾对FDA自2000年至2015年7月批准的新药注册分类分布进行过统计,其中新剂型所占比例最大,为37.8%;新分子实体(NME)紧随其后,所占比例约为24.1%。
近年来,美国FDA对改良型创新505(b)(2)药物接受度越来越高,这也为国内企业通过高端制剂打入美国市场创造了机遇。由春娜提醒,“对于计划按照505(b)(2)途径申报的企业而言,关注专利挑战同样重要,要通过加强与海外律师所的合作进一步熟悉当地法规市场。此外,本土企业也要培养与海外团队对接的能力。”
值得注意的是,国内也正在加快与国际药物研发技术标准衔接的步伐,中美双报在法规上要求不一致的障碍或将不复存在。8月5日,CFDA药品审评中心发文,提出药物研发机构可参考使用WHO、国际人用药品注册技术要求国际协调会(ICH)、美国FDA等机构的技术指南开展药物研发。
“从指导原则层面来看,中国和美国新药申报要求已经基本接近一致。”精鼎医药首席咨询员张明平提醒企业特别需要关注,“如果中国药典和美国药典要求有不一样的地方,尤其是涉及辅料包材方面,在进行中美双报时必须同时满足两边法规要求,企业最好找一家供应商,让其分别按照中、美药典出示检验报告。”
全程规划:关键知识从研发向生产传递
◎形成一套完整清晰的思路,随着研发的推进不断调整和完善开发策略。
◎质量特征尽可能研究清楚,不同阶段侧重点不同。
尽管多数兼具资金与实力的国内药企已将拓展海外市场作为重要发展战略,但有专家认为本土企业在国际化道路上仍然面临着诸多挑战,比如在注册申报、管理国际化人才方面经验不足,研发欠缺完整的体系规划等。
“顶层设计对于新药研发十分关键。”北京佰荣泰华生物医药科技有限公司首席执行官丛杰指出,系统和完整的科学性调研是制定临床开发策略的重要依据。以针对靶点突变的抗肿瘤药为例,企业前期需要筛选针对该靶点的适应症,制定单药治疗或联合治疗等临床策略、给药方案以及疗效评价指标特殊标志物的检测等,此外特定人群的选择也至关重要。
据了解,《Nature Biotechnology》曾对涉及835个药企、4451个新药、7372个适应症的数据进行统计,结果显示新药从临床前到临床到上市的概率仅为10.4%,其中涉及概念性验证的Ⅱ期临床试验失败率最高。
丛杰指出,现在CDE审评专家也更关注企业对新药未来临床路径规划的思路是否清晰。“早期新药立项的时候,临床开发策略可能仅仅是一个想法,但随着药物研发的深入推进,企业逐步获得药代动力学、药效学、安全性等方面的数据,这时就需要不断调整完善相应的临床开发策略,从而形成一套完整清晰的思路。”
不过,在张明平看来,目前新药研发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是研发人员和生产人员无法有机结合形成知识的传递,研发人员把药物设计中的关键知识传递到生产过程中,对于保证产品质量非常重要。他认为早期药学研究是基于产品认知,即哪些特征与临床疗效相关,“质量特征要尽可能研究清楚,不同阶段侧重点有所不同。比如Ⅰ期临床用量较少,质量连续性不明显;Ⅱ期临床要考量商业推广的可能性,注重质量一致性;进入Ⅲ期临床要开始着手工艺的验证优化。”
事实上,药学、临床以及生产中的各个环节相辅相成,这综合决定了新药开发的成功与否。“生产出来的药品必须具备质量特征才能达到一定的临床效果,而质量特征又依赖于前期充分的药学研究。”有专家坦言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