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发表在国际学术期刊Cell Reports上,来自美国的科学家发现一个新靶点有望在未来用于炎症性肠病治疗药物的开发。该研究还提示一种叫做PKCλ/ι的蛋白或可用作显示疾病严重程度的生物标记物。
“小肠内的潘氏细胞能够分泌抗菌肽保护小肠,”文章作者Jorge Moscat教授这样说道。“我们发现维持正常数目的潘氏细胞需要PKCλ/ι,PKCλ/ι的含量随着炎症性肠病的严重程度加重而越来越少,我们还发现抑制一种叫做EZH2的蛋白可以阻止潘氏细胞缺失,这可能成为炎症性肠病治疗的新靶向策略。”
研究人员表示,他们还检测了PKCλ/ι对肿瘤形成的影响。之前研究表明PKCλ/ι可能会促进癌症发育,但他们发现在小肠中PKCλ/ι具有保护性作用。
“在小鼠的小肠中抑制PKCλ/ι基因的表达,会导致小肠内潘氏细胞数目非常稀少,”文章另外一位作者Diaz-Meco教授这样表示。“没有了潘氏细胞,小肠更容易受到细菌的侵入导致炎症。一些炎症又会促进癌症发生,因此在该背景下PKCλ/ι具有肿瘤抑制因子的作用。”
为了找到增加潘氏细胞数目治疗炎症性肠病的方法,研究人员对导致这种缺陷出现的可能因素进行了研究。他们发现EZH2的过度激活是一个关键因素,过量的EZH2会关闭潘氏细胞产生所需要的基因表达。
研究人员还使用了一种体外模型发现阻断EZH2能够将潘氏细胞数目恢复到正常水平,这表明抑制EZH2表达可能是延缓炎症性肠病进展的一个新方法。研究人员还在30名克罗恩病病人的小肠活检样本中证实了他们的发现:疾病进展与PKCλ/ι的低水平存在关联。
目前制药公司正在开发EZH2抑制剂用于其他癌症的治疗,因此这类药物也将很快得到炎症性肠病治疗方面的检测。不过研究人员表示在进入临床试验之前,首先需要进行临床前研究检测这类药物能否阻断炎症性肠病的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