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王 热搜: 浙江  盐酸  白藜芦醇  氨基  技术  吡格列酮  吡啶  中间体  制药设备  骨科  原料药  前景广阔  武汉  中成药“避风港”或步其后尘  试剂  机构悄悄潜伏“创新药”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要闻简讯 » 正文

大药企接连裁员透露了什么信号 未来会怎样?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6-09-05  浏览次数:95
  医药网9月2日讯 近日一家知名药企宣布裁撤旗下某事业部,从负责人到医药代表一个不留,看得大伙唏嘘不已。不是说医药是朝阳产业、暴利行当吗?怎么裁员这么不留情面,这是对行业有多悲观啊?幸亏公司对裁员的处理手法慷慨,下岗员工情绪稳定,围观群众这次逐渐散去。     但是每个人心里都在嘀咕:“医药行业的裁员潮会不会四处蔓延?下一个被裁的会不会是我?”     为什么裁员     其实,这两年裁员的药企相当不少,多数是隐形裁员,比如少量连续裁减,或者离职后不再补招,好几家企业都是因为员工不满公司离职补偿来闹事才被大家知道。有些外企把成熟产品外包给国内药企或CSO,员工也顺带转移给下家,其实也是一种变相裁员,减少人员成本。     判断药企裁员会不会蔓延还得看背后的原因是什么。有人说是因为这些年“医药分开”、药价下行、政策监管严厉,药企增长乏力,所以主动裁员。这个想法太悲观,看看今年药企业绩就知道,其实医药行业并没有受到宏观经济放缓太多影响,连环政策冲击也没有伤筋动骨:上半年医药行业主营业务增速10.14%,跨国药企增速也达到9.74%,并没有太大的裁员动机。近期连续裁员的某外资药企也是因为全球战略转型为生物制药而放弃非核心业务,其上半年业绩也增长近7%,所以裁员并不是因为销售不力。     而我国政府不断加大医疗投入,中国市场的人均用药水平还非常低下,看好中国医药市场的公司远比看淡的多。所以大药企并不会出现裁员潮,更多的是人员结构调整,有增有减。     哪些人被裁     虽然医药行业大趋势仍然健康向上,受“两票制”和一致性评价影响,加上临床试验和生产工艺大检查的冲击,预计大量中小生产企业和流通企业会倒闭,为它们打工的代理商、自然人会出现“下岗潮”,因为新药和现有批文减少、药品价格空间压缩都会让很多“药品搬运工”失去存在价值。外资药企过专利期的原研药预计也会受到更大的价格压力,可能也无法负担大量的营销团队,同样工作机会在减少。     除了上述因素的影响,我们不要低估互联网对医药营销的改变:医药销售的主要工作是向医生传递产品信息,互联网的信息传递效率高,而且几乎零成本,连接厂家与用户的能力更是超强,医药代表的价值自然相应减少。以美国为例,很多销售额过10亿美元的产品,销售团队不过100多人。传统的销售“人海”战术已经被抛弃。     另外,营销合规政策收紧也让销售代表的工作少了很多内容,减人自然不可避免。分级诊疗带来的患者从大中型医院向基层医院分流,也会诱导药企减少大城市销售团队,而增加基层和零售团队。     未来会怎样     所以短期我们并不认为医药行业会出现大量裁员,尤其是大中型药企。但是长期而言,医药推销的工作会越来越少(当然不会彻底消失)。药企需要根据行业趋势,提早规划营销团队规模与架构,不要因为某产品落标,或者生产出问题临时大量裁员,毕竟裁员如同做大手术,对企业自身伤害也不小。     医药行业从业者也没必要对行业不满或者悲观,医药作为朝阳产业的属性没有变化,无非是企业间或品种间此消彼长,选对好的东家或者产品才是正道。未来的医药营销不再是简单推销某个药品或器械,而是为医患提供诊疗相关的一体化服务,只会做关系、拼资源的传统销售很容易被淘汰。     正在从事销售的人员要更警觉:所谓“销售驱动、关系挂帅”的营销模式正在退去,文凭不高或无一技之长,只能吃点苦跑医院的人是否就该拿每月1万多元,甚至更多的薪水?我们的工作到底为患者带来了什么价值?      “得人钱财与人消灾”这句古话,无论对企业还是个人都适用。如果药企真能成为医疗必不可少的伙伴,代表能帮企业带来真材实料的价值,就完全不必担心倒闭或裁员。如果有些“神药”或者“医药业务员”就此消失,说明中国医药行业的春天来了。
 
关键词: 裁员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展会信息 | 欢迎扫码下载展会杂志电子版 | 帮助中心 | 国际注册与认证 | 服务指南 | 黄金板块 | 本站服务 | 联系方式 | 版权隐私 | 使用协议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