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网6月28日讯 当前低迷的市场让多家上市公司资本运作无法按计划进行,位于江西南昌的仁和药业即是其中一例,其向特定投资者募集资金的定增预案,推出不足10个月,即进行多次修改调整,且募资金额大幅缩水。
仁和药业是一家主营OTC及健康相关产品业务的医药企业,早年电视广告中的仁和可立克、优卡丹、达舒克等品牌,皆是出自于此。
去年9月,仁和药业一纸定增公告,拟募集39亿元资金。如今9个多月过去,该定增预案几经更改。6月20日,仁和药业下调募集资金规模至12亿元。
6月23日,仁和药业董秘办相关人士回应时代周报记者时指出,此次下调主要基于多方面考虑,包括市场大环境、证监会的融资规定,以及中小投资者的利益等。
仁和药业此次募集资金投向“零售终端推广全国主要城市项目”,拟在全国50座城市,布局3000家药店,以2.5公里为半径,实行半小时送药服务。
目前,医药O2O项目正在遭遇资本寒冬,仁和药业这一募投项目未来能否成行,还是未知数。
定增预案缩水六成
6月20日,仁和药业发布公告称,将募集资金规模由不超过33亿元调整为不超过12亿元,并拟全部投给仁和药房网零售终端推广全国主要城市项目。此外发行股份数量由3.94亿股,改为1.43亿股。自去年9月发布定增预案以来,这家医药企业已数次修改定增方案。
2015年9月,停牌3个月的仁和药业,推出定增预案,拟以12.52元/股的价格,发行不超过3.12亿股,募资不超过39亿元资金,用于4个项目:京卫元华重组整合叮当连锁后收购60%股权(6亿元)、叮当连锁“B2C”模式推广全国主要城市(18亿元)、叮当医药“B2B”模式推广全国主要城市(3亿元)和公立医院药房托管平台(12亿元)。
时代周报记者注意到,仁和药业的这项定增计划,事实上一开始就不被投资者看好。方案于去年9月12日公布,两天后复牌,接连6个交易日,出现多个跌停板,股价下挫幅度达44.85%。由复牌价的17.17元/股,跌至9月21日的9.47元/股。
有投资者对此在互动平台上提出质疑,“好的成熟的资本运作方案都是小步碎跑,分成两三次,先融资一部分,业绩利润增长,股价上升了,在更高的股价基础上再次融资,而不是杀鸡取卵一步到位地一次性大比例融资”。
仁和药业显然也意识到这点。方案推出不足3个月,其于去年12月4日即作出调整,将募资金额由39亿元下调至33亿元;原募集资金投资的京卫元华重组整合叮当连锁后收购60%股权的项目,改为自有资金实施;同时发行数量由3.12亿股扩大至不超过3.94亿股。
这还未完。今年3月,仁和药业再次将定增预案进行调整。发行股份数量由原来的3.94亿股,扩大至5.31亿股,而这相当于在原有12.38亿股本基础上扩大42.89%。
仁和药业在发行预案中特别提示,“本次非公开发行将扩大公司股本及净资产规模,在盈利水平一定的条件下,将会摊薄公司的每股收益和净资产收益率,提请投资者关注”。
接着,今年6月20日,仁和药业再次将定增预案进行调整。直接把募投资金从最初的39亿元降至12亿元,缩水六成多。
仁和药业董秘办相关人士在回应时代周报记者采访时指出,把募投资金降下来,主要基于多方面的考虑。
“公司原来是39亿元的定增,后来改成33亿元,就算搞成33亿元,现在也很大,中小股东当然有意见,搞那么大的募集资金,稀释(他们的)每股收益。”上述人士告诉时代周报记者,现在大环境不好,根据目前监管层的规定,兼顾中小股东的利益诉求和自身的发展需要,所以才调整目前的预案。
事实上,仁和药业的这项定增计划,实在是“生不逢时”,遇到了持续震荡的资本市场。从2015年6月至今,国内A股资本市场历经了几次起起落落,仁和药业也未能幸免。
就拿股价来说,仁和药业公布定增预案的发行价,是按照定价基准日来测算的。这一日期不同,发行价就会不一样。由此,在发行价上,仁和药业亦作出多次调整。
按照6月20日,仁和药业公布的最新修改预案,其公布的发行价为不低于8.37 元/股。这是基于仁和药业第六届董事会第三十次会议决议公告日,即2015年10月18 日。
而目前,仁和药业的股价显然是低于8.37 元/股这一发行价的。截至6月24日收盘,仁和药业股价依然未能收住下跌态势,报收7.70元/股,跌幅0.77%。
募投项目前景未明
值得注意的是,仁和药业此次定增募投的“叮当连锁 B2C模式推广全国主要城市项目”原计划以募集资金收购 3000 家零售药店,变更为以募集资金投入收购2000家,以自有资金收购1000 家,并将项目名称更改为“仁和药房网零售终端推广全国主要城市项目”。
仁和药房网系原北京京卫元华医药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京卫元华”),于今年1月被仁和药业收购,并更名为仁和药房网(北京)医药科技有限公司。
2015年12月,仁和药业公告,拟以3.26亿元的代价,收购京卫元华部分股权并对其增资。最终,仁和药业持有京卫元华60%的股权。
时代周报记者注意到,此次收购标的京卫元华,让投资者大跌眼镜。首先是盈利状况令人堪忧,2013 年、2014年和2015年上半年(1-6月)营收分别为6.11亿元、4.89亿元和2.68亿元,而对应净利润则分别亏损600.59万元、32.46万元和95.19万元。
即使如此,京卫元华依然获得较高的估值。按照仁和药业公告,此次经市场法评估,京卫元华股东全部权益价值为 6.18亿元,较账面净资产(归属于母公司)576.90万元,增值 6.12亿元,增值率10612.40%。也就是说,溢价达106倍。
而这项高溢价的股权收购,仁和药业还原本打算让投资者“埋单”。在其2015年9月公布的非公开发行预案中指出,拟投入6亿元的募集资金,用于“京卫元华重组整合叮当连锁后收购 60%股权”项目。此后经过调整,该项目才从募投项目中剔除。
不过,在仁和药业看来,这项收购“值了”。京卫元华拥有5 家所属子公司,5家独立核算的分公司,分别分布在北、上、广等城市,同时在北京建立 28 家京卫大药房连锁药店,以及网上药店药房网,是一家主要从事药品及非药品批发、零售、物流配送于一体的企业。
按照仁和药业的设想,在控股仁和药房网的基础上,于全国 50个重要城市建设3000家连锁零售药店(以本次非公开发行募集资金投资2000家门店,以自有资金投资1000家门店)。 此外,将以2.5公里为半径开办“前店后医”的医药连锁药店为快送保障,通过追求工厂到药店供应链全覆盖闭环的达成,进一步降低渠道成本、获得利润,该项目是仁和药业医药 FSC 模式的基础性资源。
该医药 FSC 模式,简称大健康服务工厂店,即以消费者为中心,通过互联网将工厂、医生、门外药店聚合一处,通过线上线下医疗、医药、医保与大健康服务联合一体化,给患者和医生提供服务。
上述FSC 体系包括三大关键环节:品种群整合放大、终端店布局和发展“最快半小时快速送药”业务。
“通过在全国范围内整合3000 家终端门店,由公司拟在全国布局的叮当医药电子商务公司物流体系负责统一物流配送,实现终端店最快半小时快送。”仁和医药表示。
而在此前,仁和药业的大股东仁和集团宣布进军互联网,以用户为中心,打造“28分钟送药上门”的O2O平台“叮当快药”。
仁和药业董秘办相关人士直言不讳地告诉时代周报记者,“28分钟送药”指的是一个核心区域才能28分钟送药,“如果说所有的区域‘28分钟送药’,那是绝对不可能的。”
从去年以来,国内很多资本热衷于医药O2O送药上门,其中不乏互联网巨头百度等。然而今年以来,国内资本市场发生深刻变化,医药O2O送药项目遭遇融资寒冬。
据媒体报道,今年5月18日,送药O2O药给力市场总监在个人公众号中宣布,药给力“一小时送药业务”已于2016年5月18日暂停,给出的理由是融资失败导致资金链断裂。
融资难的背后,显现出“互联网模式”并非路路畅通。在模式未明、盈利困难的情况下,仁和药业定增的“仁和药房网零售终端推广全国主要城市项目”未来走往何处,仍是前景不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