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王 热搜: 浙江  盐酸  白藜芦醇  氨基  技术  吡格列酮  吡啶  中间体  制药设备  骨科  原料药  前景广阔  武汉  中成药“避风港”或步其后尘  试剂  机构悄悄潜伏“创新药”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要闻简讯 » 正文

寨卡病毒导致小头症证据已经找到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6-05-17  浏览次数:91
    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许执恒研究团队与军事医学科学院微生物流行病研究所秦成峰研究团队,日前建立起寨卡病毒小头畸形动物模型,通过这个模型研究证实寨卡病毒可直接导致小头畸形。这一成果相关论文于5月12日在线发表于国际权威学术期刊《细胞—干细胞》上。

    小头畸形是一种罕见疾病,婴儿在子宫内或者婴儿期大脑发育异常,从而导致头部明显变小。患有小头畸形症的婴儿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大脑发育明显异常,智力发育显著迟缓,有的患儿会出现抽风、四肢僵硬或者手足徐动及瘫痪。目前,寨卡病毒在美洲持续肆虐,那里的新生儿小头症病例和其他神经系统病变显著增多。今年4月,美国政府卫生机构确认新生儿小头症由寨卡病毒引起,但当时并没有找到确凿证据证实两者之间存在因果关系。目前,全世界有20多个研究团队致力于这方面的研究。

    我国研究团队在哺乳动物小鼠中发现,寨卡病毒可在胚胎脑中快速复制,并感染神经干细胞,造成神经干细胞的增殖与分化异常,以及神经元的大量死亡,最终导致大脑皮层变薄及小头畸形。“小鼠胚胎发育的过程、步骤与人类比较接近。”许执恒介绍,“起初研究团队曾对孕鼠的腹腔或子宫内直接注射病毒,但都会导致胚胎早期死亡。后来改对中期(怀孕13.5天)胚胎的脑腔内注射病毒,发现病毒可以直接感染神经干细胞,而且胎鼠还可以存活下来。到18.5天时,子鼠出现小头畸形。”

    研究团队将病毒感染小鼠的病理切片与正常小鼠对比,可以看到病毒感染小鼠的脑外形明显变小,脑空腔明显变大,脑皮层变薄。通过全基因组表达谱进一步分析,发现大量与免疫、小头畸形、寨卡病毒相关潜在受体及细胞凋亡基因出现明显异常。(健康报)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展会信息 | 欢迎扫码下载展会杂志电子版 | 帮助中心 | 国际注册与认证 | 服务指南 | 黄金板块 | 本站服务 | 联系方式 | 版权隐私 | 使用协议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