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门诊全面放开 “人才+医保”难题仍在
导读
以往药店没有中医师坐诊,仅靠从医院流出来的处方单,导致药店中药的销售额极小,而非处方药则是以简单的调理药材为主,利润不高。中医门诊的设立可以为药店带来人流和消费力,对昂贵的中药材的销售拉动力也比较大。
中医药产业正迎来政策红利爆发期。
继我国首部中医药法律《中医药法(草案)》 问世、李克强总理在年初的国务院常务会部署推动中医药产业升级后,日前,国务院正式出台首个国家级中医药发展规划——《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以下简称《规划》),再次将中医药产业推向风口。
记者注意到,《规划》中最受瞩目的是“放宽中医药服务准入”的规定,“对举办中医诊所的,将依法实施备案制管理”。这意味着,长期以来掣肘药店设立中医诊所、民营资本进入中医领域的许可制门槛正式消除,社会资本有望在火爆的中医药产业中分一杯羹。去年以来,包括广东、河南等地已放宽准入门槛。
不过,业内人士向记者表示,中医门诊的国策虽然已经落地,但各个地区的细则还没出台,对中医门诊的具体激励程度还未可知。另外,中医师人才长期匮乏、不少中医药物和疾病还没被纳入医保,也成了社会资本创办中医门诊的首要难关。
许可制转为备案制
《规划》中对中医门诊准入的利好主要围绕中医从业人员资质和社会资本办中医。其中,对于中医从业人员将“改革中医医疗执业人员资格准入、执业范围和执业管理制度,根据执业技能探索实行分类管理”等。对社会资本的激励则包括“保证社会办和政府办中医医疗机构在准入、执业等方面享有同等权利”、“鼓励社会力量举办连锁中医医疗机构”等。
卓创资讯医药行业分析师赵镇告诉记者:“中医门诊放开准入在利弊权衡方面比较麻烦。以前的准入制度没有科学地设定,部分无证门诊也进入市场,造成一定混乱。另外中医门诊无论是否有许可经营证,到现在还有出现医疗事故的现象,如果一下子放开它的缺陷就容易暴露出来。”
上一页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