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数量上来说,包括 FDA 药物评价与研究中心批准的 45 个药物,以及生物制剂评价与研究中心批准的 6 个重组治疗药物。后者包括 4 个凝血(如血友病)治疗药物,一个用于黑色素瘤的治疗性疫苗,以及一个用于脑膜炎球菌性脑膜炎 B 型的预防性疫苗。
制药巨头名单变动?
这些药物的成功获批涉及39家公司,其中有8家公司获得了多个新药批准。无可争议的冠军是诺华,该公司有5款新药物获得批准,随后是安进,它有3款新药获得批准。排名靠前的还有阿特维斯、亚力兄、Baxalta、百时美施贵宝、强生和罗氏,它们分别有2款新获得批准。如果我们放眼过去,观察过去5年和10年的新药批准情况,可以发现一个有趣的趋势(表2):
前三家制药公司是相同的:强生、葛兰素史克和诺华。
垫底的制药巨头也是相同的:拜耳、礼来和艾伯维。
过去10年,排名前三的制药巨头总共将47个新药投放市场,而垫底的三家公司仅推出8个新药。
传统上几家被视为“中等规模”的公司正强力奔向制药巨头行列,这也可能预示着制药业的领导者需要重新排名,号召对制药巨头成员资格重新审查。
生物制剂与首创药物创出新高
二十次批准(39%)是针对生物药物,高于2014年的35%和2013年的22%,这也证明生物药在医药研发线中越来越重要。二十款药物(39%)具有全新的作用机制,这一点与2014年(39%)和2013年(37%)基本一致。人们可能会争论,以下药物也应属于首创型药物:
Farydak:第一款用于多发性骨髓瘤的HDAC抑制剂。
Unituxin:唯一一款获得批准的神经节苷脂GD2抑制剂。
Kybella:首款用于颏下脂肪(双下巴)的药物。
atpara:该药物能激活甲状旁腺素2受体,与Forteo不一样,后者似乎通过与甲状旁腺素/甲状旁腺素相关肽受体结合而发挥作用。
如果它们也计算在内,这将使全新作用机制药物的百分数增长到47%,对制药行业来说,这是一个明显的转折点,就在几年前,制药行业常常因产出“Metoo”药物而饱受人们抨击。
肿瘤疾病药物领先,神经系统药物掉队
4个治疗领域囊括了所有新药批准的63%。癌症领域有16款新药获得批准,是2014年批准8款癌症新药的2倍,并且占据了2015年新药批准数量的大约三分之一。感染疾病新药批准数量与去年的12个相比有所减少,但涉及的范围仍较广,包括疫苗、抗生素、抗真菌及抗病毒。血液学领域再次有强劲表现,总共有5款新药获得批准,这使得过去五年获批用于血液疾病(大部分为血友病)的新药数量增加到13个,而这与过去20年时间批准的血液疾病新药一样多。从消极的方面看,需要注意的一点是精神障碍新药的获批仍持续低迷,只有4款新药获得批准,在数量上与2014年一样。
讨论
制药业恢复可持续性增长了吗?
更准确地说,去年的发展使一些公司重新走上可持续发展之路,但它们仍面临重大挑战。过去 15 年,由于制药业创新危机、专利到期、药价日益上涨及行业目前出现的小众药物,使得品牌药物的大多数顾客被仿制药抢去。美国处方药的数量日益被仿制药挤占,仿制药的市场份额已从 2002 年的 50% 增长到 2014 年的 88%。换句话说,美国人 88% 药品需求靠 650 亿美元的仿制药就可以得到满足,而剩下的那 12% 却要花费 3110 亿美元(表 4)。制药业的主要挑战是,在面临顾客人数减少的情况下如何增长其 3110 亿美元的收入。要实现这一点并没有多少方法。
方法之一是提高价格,而制药行业对此从未感到害羞。即使排除MartinShkreli和Valeant这样的公司之后,主流制药公司的提价一直是乐此不疲的,在2010年至2014年之间,销售排名前30的药物其价格涨幅达到76%,对于Humulin(1982年上市)及EpiPen(1987年上市)等重点老药来说价格涨幅更大。这已在美国民众中引起强烈反响,目前有73%的人支持对药物价格进行管控,这其中包括大多数共和党人。鉴于这种呼声,制药业靠提价来促使销售收入增长的做法还能维持多久尚不清楚。
另一种方法是通过整合。这不能解决不可持续的根据原因,但可以让企业收购显现出临时性的销售增长。然而,长远来看,这会使事情变得更糟,因为它不能改变收购者的新药产出,却减少了其目标新药产出。收购还创造了不灵活的公司,与精简的竞争对手相比,它们为了将一款药物带向市场要投入更多的资金。
还有一种增长的方法无非是产出更多的创新药物,如果一家公司能为此筹集到足够的资金的话,不过这不再被认为是理解当然的。但随着资金越来越紧张,越来越呼吁出现突破性的治疗药物,能成为未来的格列卫和Harvonis,突破性治疗药物将会使Me-too或Me-less药物陷入商业失败,因为这些药物价格很高,但带来的受益却不大。
结果是行业的销售增长可能受到限制和拖累。更可能的是新晋公司与现有玩家目前的收入进行重新分配。这在我们的眼下已然发生,吉利德、塞尔基因、诺和诺德、百健及其它公司的增长正突发猛进,它们正在取代老牌的“制药巨头”。
挑战依然存在
这似乎还不够,对行业营收挑战的低估将会为行业本身增加挑战。其中之一是生物类似药的出现,令人惊讶的是,安进、辉瑞、礼来、默沙东及其它公司已将生物类似药视作一个机会。而它不可能成为一个机会。从已有生物类似药的市场得出的数据表明,生物类似药正在获得的市场份额比预期大得多,但生物类似药在价格折扣上要比预期高。这种情况可能会漫延,进而导致一个意想不到的结果,即制药巨头在拆自己的台。目前,重磅炸弹级生物药物将受到挤压,而价格压低的生物类似药将努力达到它们预期的利润目标。
一些公司(如礼来、辉瑞)在未来2-3年内也将再次经历专利悬崖。它们毫无准备。届时将根据公司领导者的决策,这些公司可能会经历合并或瘦身。虽然有悖常理,但后者将是可行的。制药业的收缩并不一定是坏事,因为它可以通过研发输出对公司进行重组,从而可以再次实现可持续性。在头13家历史性的制药巨头中,有7家公司去年进行了瘦身。在那些正在增长的公司中,有2家公司(拜耳和百时美施贵宝)正从先前的严重瘦身中反弹,它们的公司领导者过去就是通过瘦身把它们转变成灵活而有创新性的竞争者。拜耳现在是13家公司中增长最快的,2015年前9个月公司实现15.6%的大幅增长,与此同时,百时美施贵宝也增长5.6%,尽管该公司年销售额达20亿美元的阿立哌唑正在经历专利悬崖。
领导者、领导者、领导者
所有这一切是乐观的原因,因为在制药业的创新领导者中,同样的动力有望产生同样积极的结果。强生、诺华和葛兰素史克并不是靠运气走到前列。它们没有收购研发线产品,没有税收倒置。它们的输出是其改革的结果。它们每一家公司走了一条不同的路,这反映了它们领导者的远见,它们的领导者毫不掩饰自己的挫折,他们继承了破碎的研发模式。他们没有假装“一切都好”。他们开始着手变革,在这一过程中建立研发模式,以前所未有的速度交付可靠的新药,而这很可能使它们上升到更高的高度。他们的成功不是凭运气,但运气会青睐好的领导者。随着他们当中更多的领导者取得成功,以及其它领导者攀登到顶峰,制药业的前景将会一片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