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财政将给卫生部12亿元建设国家临床重点学科,其中包括明年要开始评审的“急诊医学科”。届时,我国将评选出10多个国家临床重点学科(急诊科),对每个重点学科,国家将拨款500万元资助,地方也将按1∶1比例匹配拨款500万元,总计拨款额达到上亿元。这是日前举行的首届东方急救重症灾害医学大会传出的消息,与会专家表示,急诊科明年将会有大发展。
急诊、重症、灾害医学范畴广泛,从院前急救、复苏、中毒、创伤到危重病、灾害和急诊医疗服务体系,并且与国家的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和应急救援体系密切相关。“急诊急救和灾害重症救治工作的及时、妥善与否,直接关系到急性重症病人和受灾害人群的安危和预后。”大会主席、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急诊科主任陆一鸣教授指出。
我国正逐渐意识到推进急诊、重症和灾害医学的重要性。今年,卫生部将急诊医学列为我国首批住院医生和专科医师培训、认证的试点专业,并将重症医学列为首批卫生部重点专科建设专业学科。在长三角地区,以上海为例,多年前就把急诊医学(含重症医学)列为医师晋升高级职称的单独系列,2009年又率先在全国开展急诊医学住院医生规范化三年制培养。
但无法回避的问题是,我国的急诊医学仍有待发展。北京协和医院急诊科主任于学忠介绍,我国急诊学科发展于上世纪80年代,当时由卫生部发文,要求“加强城市急救工作”,1983年起,城市医院就相继设立了急诊科。不过时至今日,独立建制的急诊医学科依然得不到应有的重视,比如由于急诊医学科与其他学科界限模糊,在某些地区,相比被视作主流学科的“大内大外”(大内科、大外科),急诊学科被视为“边缘学科”。由此,学科人才队伍也比较杂乱,很多医生非科班出身,专业知识与能力堪忧。
根据世界上对急诊医学的发展分类——“欠发达”、“发展中”、“发达”,我国急诊医学专业尚处于“发展中”。处于这个区间的急诊学科,被认为已经成为独立学科,但缺乏成型的住院和专科医师人才培养机制,学科地位依然不受到重视、人才非专业出身、没有成熟的亚专业等等。
加强对急诊医学专业的建设,不仅关系学科发展、人才队伍培养,更直接关系病人生命。专家指出,送入急诊科的病人总是急症、重病,且往往涉及多学科,比如消化道出血病人同时伴有糖尿病、心脏病,这就要求急诊科医生同时掌握消化、内分泌、心血管等多学科知识,但又不同于社区里的全科医生,急诊科医生需要在短时间内抢救生命,做出合理判断,这个专业需要不断完善的一套特有的学科知识体系和不断积累的临床经验。
在急诊领域专家看来,借助明年急诊医学的国家扶持势头,相应专款可用于设备购置、科研拓展、人才建设,学科会有长足发展。而与此同时,如何建设院前急救系统,如何加强医院急诊科对突发事件的应急能力,如何从灾害医学角度提升政府和社会对各类灾害的应急救援能力,是接下来急诊医学需要面临的新问题。(文汇报 唐闻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