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王 热搜: 浙江  盐酸  白藜芦醇  氨基  技术  吡格列酮  吡啶  中间体  制药设备  骨科  原料药  前景广阔  武汉  中成药“避风港”或步其后尘  试剂  机构悄悄潜伏“创新药”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行业动态 » 正文

生物科技行业外企急速扩张 或遭遇人才短缺瓶颈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1-10-11  浏览次数:475

    近期,一些生物科技企业的负责人在招聘过程中发现,一方面是能够迅速进入企业岗位角色的毕业生很难找;另一方面,巨大的投入背后还蕴藏着人才流失的风险。

  “普通的毕业生不仅要有良好的理论和技术素养,同时也要能实实在在理解市场的需求和企业价值,要达到熟练参与企业生产、运作,符合企业发展需求的水平还需要企业的极大投入和培养”,行业内知名企业凯杰公司的亚太区总裁施晨阳对记者透露,“更为严峻的是,好不容易培养起来的经验人才,还极有可能被‘挖走’。”施晨阳坦言。

  “我读到过的许多生物技术的专利陈述都有点像‘八股文’,很少有助理可以写出非常流畅的专利申请。”美国阿拉巴马州哈森阿尔法生物技术研究院华裔研究员韩健表示。

  韩健告诉记者,一般的助理不是仅读过法律相关专业,就是只学过生物学等相关课程,因此,“短脚书生”写出来的申请很难面面俱到。而在美国,专利的读者又分有四类:专利审查员,试图重复技术的从业人员,法官和陪审团成员。“如果打起官司,专利申请文献首先就得让陪审团成员看懂,否则赢官司的希望都不大。所以,书写专利申请就非常重要。”

  曾有过相同遭遇和感触的还有其他许多有多年海外工作经验的科学家。他们告诉记者,国外有很多原来读生物、计算机专业的人,毕业之后再去读管理、法学等专业,成为了“既懂技术又懂管理的复合型人才”。比如,在新西兰的奥克兰大学,生命学院设有一个双学位课程,这一针对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专业学生的MBA课程,主要是适应新西兰与澳大利亚未来生物产业发展以及中小企业的需求。然而,在我国,这方面的人才就颇为紧缺。

  “虽然我国生命科学学科目前每年有四五万名毕业生,但是由于生物学科仍然采用传统意义的学科分科和专业分支,教育模式和知识结构并没有相应更新。”上海芝能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高级人力资源管理廖碧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

  全球生物科技行业,包括制药、制备在内的企业目前都在经历前所未有的发展。印度与中国等新兴市场早已成为欧美生物科技企业发展的重要阵地,约从2002年开始,欧美大型生物制药类企业就陆续进入中国。资料显示,2001年,中国在世界上生物学论文的比重只有0.89%,排在世界13位;而2007年,我国就已经排到第二位。

  在急速的扩张过程中,该类外企的人才战略也因短缺问题,从早期的“总部派遣”向“本地聘用”发生了改变。

  专业从事生物科技类人才招聘的国内某网站负责人龚伟估计,我国在生物技术领域中,上游的“理论型人才”或许仅比国际水平落后3到5年,而下游的操作型复合型人才却至少相差15年以上。(每日经济新闻  罗伦)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展会信息 | 欢迎扫码下载展会杂志电子版 | 帮助中心 | 国际注册与认证 | 服务指南 | 黄金板块 | 本站服务 | 联系方式 | 版权隐私 | 使用协议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