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网12月24日讯 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内容,不断推进的医改,也取得不错的成绩。
12月22日,国家卫计委主任李斌在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报告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工作进展情况时介绍,我国居民人均预期寿命2015年预计比2010年提高1岁;孕产妇死亡率由2008年的34.2/ 10万下降至2014年的21.7/10万,婴儿死亡率由2008年的14.9‰下降至2014年的8.9‰,提前实现了“十二五”医改规划和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总体上处于中高收入国家水平。
她同时表示,居民个人卫生支出占卫生总费用比重持续下降,由2010年的35.29%下降到2014年的31.99%,为近20年来的最低水平,年内有望实现降至30%的目标。
参保覆盖率达95%以上
自2009年新一轮医改启动以来,为加强领导、统筹协调,国务院成立由副总理担任组长、20个部门组成的医改领导小组,坚持把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作为公共产品向全民提供的基本理念,坚持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的基本原则,不断完善顶层设计,先后出台了53个重大政策文件。
政策内容涵盖公立医院改革、全民医保体系建设、药品供应保障等多个方面,基本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制度框架。同时,各级财政也在不断加大医改支持力度。
根据卫计委报告,2009~2014年,全国财政医疗卫生累计支出4万亿元,其中中央财政累计支出1.2万亿元,有力支持了医改各项重点工作,分层次推进改革,协调推进各项重点任务。
李斌介绍,目前我国全民医保制度基本建立,职工医保、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参保人数超过13亿,参保覆盖率稳固在95%以上。城乡居民基本医保财政补助标准由2008年人均80元提高到2015年的380元。
2014年,职工医保、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政策范围内住院费用支付比例分别达到80%、70%和75%,较改革前有明显提高。疾病应急救助制度已救助身份不明或无支付能力的急重症患者40多万人。
国家统计局社情民意调查中心2014年调查结果显示:超过80%的受访者认为,过去3年里医务人员服务态度变好、就医环境改善、医药费用报销更方便,人民群众对医改进展和初步成效的满意度超过75%。
在此大背景下,我国居民个人卫生支出占卫生总费用比重持续下降,由2010年的35.29%下降到2014年的31.99%,为近20年来最低水平,今年内有望降至30%。
严控医疗费用不合理增长
卫计委报告指出,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和新型城镇化的发展,多重疾病威胁并存,多种健康影响因素交织,经济新常态对医疗卫生事业改革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
李斌对此表示,改革协调联动性需进一步加强。医改是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在政策配套、组织实施等方面联动推进。医疗、医保、医药“三医”联动推进改革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
在近期的医改重点中,卫计委提到,加快整合城乡居民基本医保制度,实现覆盖范围、筹资政策、保障待遇、医保目录、定点管理、基金管理“六个统一”。健全重特大疾病保障机制,增强医疗救助托底保障能力。深化医保支付方式改革,发挥医保控费作用。严格控制医疗费用不合理增长。
2015年,廉价药是个热词,很多价格低廉疗效显著的“救命药”消失了,导致一些患者只能购买价格高的药品。同时还有一些药品大幅提高销售价格,加重了患者负担。
究其原因,医保调控机制需要进一步发挥作用。北京大学中国卫生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刘国恩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医保应给医生提供正面的激励机制,使其在处方中多用价廉物美的药品。药品从技术层面上并没有失去存在的价值,而医生不愿意开,这说明相关支付政策存在不足,这是应该解决的地方。
值得一提的是,李斌在报告中提到,未来要发展商业健康保险。
刘国恩也在其研究报告中建议,中国未来应在建立全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基础上,积极发展商业医疗保险,解决长期行政干预造成的人财物过度集中在大医院的问题,加速发展健康医学主导的现代大健康服务业,如康复养老等产品服务。
根据刘国恩的研究结果,在1960年的同等收入组中,当年组内人群健康水平越好的国家,其后50年的平均收入增长速度越高。按照中国人当前平均75岁的预期寿命估算,每通过健康投资提升国民期望寿命1岁,新增健康人力资本将有助于提高中国人均收入7%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