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网12月1日讯 11月30日,在厦门举办的第28届中国医药产业发展高峰论坛上,国家工业与信息化部消费品司副司长吴海东谈到制定中的《医药产业“十三五”规划》时透露,要做好产业增量,重点在于增强医药创新能力。
吴海东指出,“十三五”期间医药工业要实现升级发展,关键是落实创新驱动的发展战略,缩小我国同制药强国在创新能力上的差距,把创新摆在医药工业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把增强技术实力作为建设医药强国的战略支点,不断完善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政产学研用相结合的创新体系。
“十二五”基础坚实
回顾“十二五”,吴海东认为医药工业已经取得了长足进步:规模效益快速增长,创新能力显著提升,质量管理不断加强,技术大幅升级,重组整合加快推进国际化步伐,产业布局更趋合理。
吴海东介绍,2010年中国医药工业主营收入超过1万亿元,2013年医药工业主营收入超过2万亿元,规模迈上了一个大台阶,医药工业增加值占全国工业的比重从2.2%提高到3%,医药工业对国民经济稳增长,特别是调结构的贡献不断加大。2015年前3季度医药行业运行保持良好态势,为“十三五”开局奠定了良好基础。1-9月,医药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0%,高于整体工业增长值3.8个百分点,高于GDP增速3.1个百分点。
据吴海东分析,我国医药工业增加值增速达10%,位列各主要工业门类第二,略低于电子工业10.7%;主营收入19827亿元,同比增长9.2%,高于全国工业主营收入增长的8个百分点,位列第一,高于电子工业1.9个百分点;实现利润1962亿元,同比增长13.1%,位列第二,略低于电子工业的13.5%。可以看出,医药行业主要经济指标明显高于全部工业,并在各大工业门类中数一数二,这说明医药工业作为国民经济的一部分,也进入了新常态,增速放缓,但做到了换档不失速,为国家稳增长作出了贡献。同时,医药工业的增长是有质量的,利润增幅高于生产增幅3.9个百分点。销售利润率达到10%,这是了不起的成绩,来之不易,为“十三五”良好开局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十三五”重在创新
据吴海东介绍,医药产业的“十三五”规划正在紧张筹备编制中。规划将在中国智造2025框架下,由工信部、发改委、卫计委、商务部、食药监管总局五部门共同编制;组建了阵容强大的专家咨询团队,并委托中国医药企业管理协会开展前期研究工作。
对于产业创新,吴海东希望规模以上企业“十三五”研发投入要在“十二五”基础上提高1个百分点,领军企业研发投入力争达到15%。同时,要充分利用互联网、大数据等手段提高创新能力,组织不同创新主体联合开展协同创新,实现创新资源的优化配置,避免重复研发,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
在具体品种上,就化学原料药这个传统优势品种,吴海东指出,实现原料药升级发展是“十三五”规划的重要内容。具体包括围绕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和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等国家发展战略,在适宜地区发展原料药,研究这些地区需要怎样的政策环境和产业基础。围绕“一带一路”发展战略,鼓励原料药企业走出去,开展原料药产能国际合作。鼓励优势企业进行大规模的兼并重组,淘汰落后产能。鼓励企业瞄准国际同行进行技术改造,优化工艺路线,采用先进装备,提高生产信息化水平,通过数字化管理确保产品质量。努力做到低能耗、低污染,实现绿色发展。这是原料药生产必须破解的难题,“十三五”期间一定要有所突破。
关于制剂,吴海东提出,目前我国制剂水平和出口量与医药大国的地位和产业规模不相称,加快医药产业升级,从上游向下游过渡,做优做强制剂是必由之路。
吴海东指出,今后5年,医药产业要以扩大制剂出口带动转型升级、产能有效利用和产业规模的扩大,要充分发挥我国已形成的产业链完整优势,特别是原料药的成本优势,投入到国际化布局中,不断提高发达国家规范市场的制剂认证能力和国际合作能力,扬长避短,寻找差异化竞争,形成自身特色,不断开拓国际高端市场。全面落实仿制药质量一致性评价的要求,提升化学仿制药质量水平,完成国家基本药物口服制剂质量一致性评价任务。同样重要的还有提高短缺品种供应保障能力,建立药品短缺预警机制、动态生产供应情况,在全国建立3~5个小品种集中生产基地,实现小品种的规模化生产,从而产生规模效益,调动企业的积极性。扩大基本药物试点,增加试点品种,完善中央和地方两级储备,既要满足灾情疫情的需要,又要满足常态下特别是急救品种的不时之需。